

位于南昌蓮塘公園內(nèi)的革命烈士紀念塔。資料照片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王勃一篇《滕王閣序》,南昌蜚聲海內(nèi)。1927年南昌起義,更為這座古城厚重的歷史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起義部隊離開后,南昌一直為國民黨控制,1939年開始被日本人強占了6年,之后又在國民黨手中煎熬了4年。直到1949年,人民軍隊闊別22年后才重回南昌。進入南昌的隊伍中有一個特殊人物——當年參加了南昌起義,解放時已是第四次到南昌,他就是第2野戰(zhàn)軍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委陳賡。
一座有故事的塔
走進南昌蓮塘公園,有一座革命烈士紀念塔,內(nèi)有1949年解放南昌時犧牲的55名烈士遺骨。實際上,犧牲10倍于之——550多人。這個數(shù)據(jù)哪里來?陳賡的戰(zhàn)地日記。《南昌縣志》亦載:“解放軍謝埠之戰(zhàn),殺敵一千,自損五百,極為慘烈?!?/p>
1949年4月,解放軍百萬雄師過大江,其中第2野戰(zhàn)軍第4兵團在陳賡的率領下,渡江進入江西,很快席卷贛東北,兵鋒直指省會南昌。人民軍隊誕生于這個城市,因此重回南昌具有特殊的意義,而陳賡把這個光榮的任務交給了第13軍第37師。
為什么是這個師?
第37師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紅1軍第3師第7團,曾在被稱為紅軍“空前大捷”的蘇家埠戰(zhàn)中生擒敵總指揮厲式鼎;抗戰(zhàn)時期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陳賡任旅長),打出了“兩伏七亙村”“神頭嶺伏擊戰(zhàn)”等經(jīng)典之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末期改編為第37師,又在臨浮戰(zhàn)役中全殲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陳賡既是南昌起義的參加者,又是這個師的老首長,所以用這個第二野戰(zhàn)軍的頭等主力師解放南昌最合適不過了。
第37師于5月16日在江西鷹潭接到命令,離南昌還有300多里。當時正值雨季,下著大雨。為了不給敵人喘息機會,官兵們冒著狂風暴雨,沿著泥濘小道,連日急行軍,于20日晚趕到撫河東岸的灌里繆村,對岸就是南昌了。
南昌守備如何?
守軍是桂系夏威兵團,由上海敗退而來,5月2日才進駐南昌,有1萬多人。別以為夏威是個無名小卒,此人也是個人物。他和白崇禧是廣西陸軍小學的同學,繼李宗仁之后,任桂系王牌軍第7軍第二任軍長。在著名的湘江之戰(zhàn)中,彭德懷紅三軍團的主力師、李天佑任師長的紅5師就是遭到夏威部隊猛攻,損失三分之二的兵力,只剩下1000余人(含傷員)。
不過,國民黨江西黨政要員們得知長江天險被突破,陳賡帶人殺向江西,早就人心惶惶。5月1日,國民黨江西省黨部人去樓空;2日,國民黨江西省參議會散伙;9日,省政府主席方天逃跑。
桂系部隊是雜牌軍,會為蔣介石死守南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