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發(fā)布:2019-06-01 13:03:18
全面發(fā)展,曲周再續(xù)輝煌
(2007年至2019年)
30多年前,農大老師來到了寸草不生的“鹽堿窩”。30多年后,農大老師再次常駐曲周。他們沒有住在實驗站里,而是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到農民中去,在白寨鄉(xiāng)一處荒廢的院子里安了家,并給這里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科技小院。
2009年起,為了進一步推動高產高效技術的大面積應用,共建“萬畝小麥玉米高產高效技術示范基地”,農大師生深入曲周農村,在科技小院推廣技術。
↑2009年開始在曲周建立科技小院。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農大教授張福鎖說,科技小院體系的最大特色是廣大科研人員深入基層一線,與“三農”緊密接觸??萍夹≡旱撵`魂是堅持一個“實”字,即科研人員、科研院所真心實意地為“三農”服務;科技小院體系工作的基本原則是堅持四個“零”,即“零距離、零門檻、零費用和零時差”。通過堅持四個“零”,打破農業(yè)科技傳播和農業(yè)技術轉化的障礙,解決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的難題。
↑前衙科技小院。
↑前衙科技小院照料的葡萄園。
“科技小院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三月的曲周依然寒風刺骨,沒有暖氣,沒有熱水,結冰的自來水管讓日常的生活用水都無法得到保障。”2012年3月,當農大學生張曉琳第一次來到曲周科技小院駐村時,心中充滿了困惑。在科技小院,她完成了人生許多新嘗試:第一次自己做飯、第一次給農民上課、第一次教農民跳舞識字……科技小院豐富多彩的生活使她很快忘卻了條件的艱苦,融入了科技小院大家庭。
據曲周實驗站站長江榮風介紹,科技小院為曲周農業(yè)的現代化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有效破解了農業(yè)技術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從2009年到2015年間,曲周小麥、玉米產量分別提高了24%和23%,而化肥用量增長很少,實現了區(qū)域綠色增產增效的目標,農民增收2億元以上。
↑王莊科技小院。
↑王莊小麥生產技術田間示范。
如今,科技小院正走出曲周,走向全國,走向世界。100多個不同專業(yè)不同特色的科技小院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q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300多名研究生長期在農村、農企一線,“零距離”服務“三農”,成長為“一懂兩愛(懂農業(yè),愛農村、愛農民)”的現代農業(yè)科研人才??萍夹≡旱哪J揭脖宦摵蠂Z農組織寫入了“全球未來糧食環(huán)境發(fā)展戰(zhàn)略報告”。
在46年的時光中,中國農大師生在接續(xù)奮斗中形成了“責任、奉獻、科學、為民”的曲周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