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2021-06-21 18:42:08
烏江天險寫傳奇
新華社記者
江界河“烏江天險”石刻(5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烏江,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兩岸奇山對峙,江中礁石嶙峋。86年前,3萬余紅軍扎竹筏、搭浮橋,突破波濤洶涌的“烏江天險”,取得長征途中第一個大勝利。
依然是這條河,已然舊貌新顏。五橋飛架“天塹變通途”,十級電站蓄能奔涌,“懸崖村”出山銘記不屈信念,“污江”變“清河”,又現(xiàn)“一江清水向東流”。
從“鹽油古道”到“黃金水道”,千里烏江百年滄桑,天險絕壁間鐫刻下色彩斑斕幾多傳奇。
“水馬”躍江,“英雄河”留下紅色傳奇
紅軍搶渡烏江江界河戰(zhàn)斗遺址紀念碑(5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貴州甕安,江界河畔,矗立的紅軍搶渡烏江紀念碑,記錄著80多年前紅軍取得的那場勝仗。
這是鼓舞人心的勝利。1935年1月15日,紅軍機關(guān)報《紅星報》以《偉大的開始——一九三五年的第一個戰(zhàn)斗》為題,詳細記錄了搶渡烏江的作戰(zhàn)經(jīng)過。
悲壯的湘江戰(zhàn)役后,中央紅軍從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至3萬余人,通道會議后,中央紅軍轉(zhuǎn)兵貴州。在西進貴州途中,紅軍內(nèi)部圍繞“東進”和“北上”爭論激烈,前方烏江北岸國民黨重兵扼守,后有追兵圍堵,敵人妄圖把烏江變成“第二條湘江”。
位于烏江中游的江界河(5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然而,英勇的紅軍戰(zhàn)士在烏江沿岸群眾生死相依支撐下,砍竹子、扎竹筏、搭浮橋。1935年1月1日至6日,冒著敵人滾滾炮火,紅軍在甕安縣江界河、余慶縣回龍場、開陽縣茶山關(guān)三個渡口搶渡烏江,挺進遵義,為實現(xiàn)偉大轉(zhuǎn)折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烏江天險,浪急灘險、暗流涌動,紅軍為何沒有重蹈湘江戰(zhàn)役覆轍?
在甕安縣猴場鎮(zhèn),一棟百歲四合院。
1935年元旦,中央政治局在這里召開猴場會議,作出《關(guān)于渡江后新的行動方針的決定》,進一步批判了黨內(nèi)“左”傾錯誤,繼續(xù)準備渡烏江北上。紅軍總政治部還下達《關(guān)于瓦解貴州白軍的指示》,對敵軍開始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政治攻勢。
前仆后繼的共產(chǎn)黨人,在艱難困苦中實事求是、主動求變,這種精神猶如“燈塔”,指引著航行的方向。
貴州省遵義市烏江鎮(zhèn)一景(4月19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歐東衢 攝
在遵義市余慶縣大烏江鎮(zhèn)紅渡村,93歲老人王順昌珍藏的父親王義和一張黑白老照片訴說著答案——
照片上,王義和面帶微笑,肩膀上扛著一根又圓又粗的竹子。照片背面寫著:“王義和保留當(dāng)年紅軍過烏江架浮橋蘭竹紀念。”落款是:遵義紀念館,1969年10月。
當(dāng)年,紅軍用自己的言行贏得百姓支持:世上還有為窮人謀幸福的隊伍。烏江沿岸群眾主動砍竹子、拆門板、拿籮筐,幫紅軍扎竹筏、搭浮橋。
王義和與村里幾個人自愿去城隍廟幫紅軍打龍繩,紅軍渡江后,他留下兩根搭浮橋用的竹子,直到1969年捐獻給遵義會議紀念館。
“我父親說,神啦,神仙架橋都修不起來,紅軍一晚上架好,還過了千軍萬馬?!蓖蹴槻f,從那以后,當(dāng)?shù)厝硕己爸穹ぁ凹t軍水馬”。
風(fēng)險挑戰(zhàn)、挫折坎坷,擊不垮勇敢無畏的共產(chǎn)黨人;“水馬”躍江,邁過一個個“攔路虎”,迎來一片新天地。
“烏江為什么沒有成為‘第二條湘江’?因為紅軍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思想路線又回來了。共產(chǎn)黨人以優(yōu)良作風(fēng)把人民緊緊團結(jié)在一起,始終同呼吸、共命運?!弊窳x市長征學(xué)學(xué)會會長黃先榮說,“過去這是我們戰(zhàn)勝困難、克敵制勝的法寶,今天仍然是我們黨搞好各項工作,走好新的百年征程的強大思想武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