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美學,杰作的另一種風格
說到“俄國制造”,可能很多人腦子里跳出來的第一個詞是“傻大黑粗”。
中國人說起這個詞兒,常常頗含褒義——俄羅斯制造的東西,外觀不好看,但是特別結實耐用。問問老一輩中國業(yè)內人士,他們大概都會認同。
其實,細看俄制戰(zhàn)機,豈止是結實耐用?
“我很丑,但我很溫柔。”圖-128國土防空截擊機,上個世紀60年代一問世,曾嚇了人們一跳:簡直是奇丑無比。一位西方飛機設計師曾刻薄地說:這根本就是一只腦袋被人打了一棒子、鼓起一個大包的鋁合金鴨嘴獸!
然而,這種飛機頗受當時蘇聯空軍飛行員的青睞——圖-128寬大的駕駛艙可以容納兩名飛行員,讓他們在巡航西伯利亞漫長無聊的航程中輪流睡覺。
“我很土,但我很優(yōu)秀?!泵赘?25高空高速截擊機,誕生于上個世紀60年代。設計之初,米格設計局就在犯愁:該用什么材料制造這架時速達到音速3.4倍的飛機?劇烈的空氣摩擦,有可能使飛機蒙皮溫度達到200攝氏度。此時,鋁合金就會變得像面團一樣軟。
如何解決?蘇聯人想到了鈦合金,但無疑太貴了——想想看,現在一個鈦制眼鏡多少錢?
蘇聯人不知何來靈感,竟然想到了不銹鋼——用密度高達7.8的沉重鋼材,制造一架飛機!最終,這個大膽的妄想居然成功了。
1976年,蘇聯空軍中尉別連科駕駛一架米格-25叛逃。美國人驚訝地發(fā)現:米格-25,實質上就是一個能以3.4倍音速飛行的幾十噸沉重鋼坯!
此時,蘇聯已悄悄地試飛了蘇-27。它真正公開時,驚艷世界——其“眼鏡蛇”機動,最大迎角竟達到110度,約為一般戰(zhàn)機極限值的數倍!
直到現在,世界普遍公認:俄羅斯飛機也許在電子、機載設備方面還遜色于西方個別國家,但就飛行性能而言,絕對堪稱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