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改革開放正逐步為優(yōu)化全球治理注入動力
李相萬
從兒時起,中國的歷史文化就令我著迷。讀研究生時,我就將中國政治經濟作為研究方向。我的碩士論文的主題是“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政治經濟學分析”。那時是1985年,韓中兩國尚未建交,相互了解不夠,這使得我作為一名學者的研究,難免有很多不完善之處。幸運的是,1992年,在我的博士課程結業(yè)之際,韓中兩國建交,韓國學界有了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機會。我于1994年走進中國人民大學的校園,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中國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思想和經濟社會發(fā)展模式進行了更深入的學習和研究。
從1978年開始,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新的發(fā)展歷程,改革開放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的轉折點。如今中國改革開放走過40年征程,中國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了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
今年7月,我以韓國訪問團成員身份再一次來到中國。在為期8天的時間里,我訪問了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進一步了解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在深圳,看著這個擁有上千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都市,高樓大廈林立,民眾親切有素養(yǎng),城市有序整潔,很難想象這里40年前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漁村。我期待深圳可以不斷創(chuàng)新、可持續(xù)發(fā)展。再看上海,我依舊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在華留學時,浦東一帶是一片原野,就連浦西南京路一帶也還很落后。而如今的上海已經是“滄海桑田”。
1990年,中國宣布開發(fā)上海浦東,并在陸家嘴成立中國首個國家級的金融貿易區(qū)。在這里,高樓大廈平地而起、高聳入云,東方明珠、金茂大廈、環(huán)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廈,不斷刷新著“上海高度”,只有親臨,才能理解為什么浦東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象征之一。此外,走訪阿里巴巴、華為、騰訊等中國企業(yè),也讓我深刻感受到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這些中國企業(yè)在改革開放浪潮下影響力逐步擴大,代表著中國經濟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創(chuàng)新型的轉變。
回望40年歷程,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原則,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勞動力水平,展現了中國在解放社會主義生產力及建設富強國家方面的自信心。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順應全球化潮流,積極向世界開放,引入海外資本和技術,設立經濟特區(qū),為吸引外國制造和生產資本創(chuàng)造了非常有利的環(huán)境。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全面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全面創(chuàng)新改革試驗取得重要突破,中國改革開放的道路日益寬廣,開放之門越敞越大,展現出了合作共贏時代的大國姿態(tài)。
在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長期穩(wěn)定的政治基礎上,中國成功實現了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特別是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綜合國力的迅速增強,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穩(wěn)步提升,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政策為中國贏得了更多周邊國家的支持。
40年來,中國改革開放之路越走越寬,正逐步為優(yōu)化全球治理注入動力,中國也通過改革開放在國際社會擁有更多話語權。以“一帶一路”倡議為例,這是中國為世界提供的實現共同繁榮發(fā)展的方案,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益實踐?!耙粠б宦贰苯ㄔO有力地推動了沿線發(fā)展中國家的發(fā)展,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在全球范圍逐漸產生“溢出效應”,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普遍認同。
(作者為韓國慶南大學教授,本報駐韓國記者陳尚文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