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過去了,港中大(深圳)已從一個學院發(fā)展到三個學院,有12個專業(yè)3400名本碩博在校生,建立了三個高水平研究院,其中包括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chuàng)新藥物開發(fā)研究院。第三個諾獎實驗室也將在3月22日宣布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徐揚生(圖/涂勝)
2013年8月1月,經(jīng)全球遴選,徐揚生從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擠”身成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首任校長,正如他在《一個沒擠上火車的人》 中寫道:人這一生,說到底就是一直在“擠”的過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
2014年9月2日,港中大(深圳)舉行開學典禮,迎來該校第一批本科生313名。四年過去了,港中大(深圳)從一個學院發(fā)展到三個學院,有12個專業(yè)3400名本碩博在校生,建立了三個高水平研究院,其中包括兩個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和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chuàng)新藥物開發(fā)研究院。以阿龍·切哈諾沃教授領銜的該校第三個諾獎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切哈諾沃精準和再生醫(yī)學研究院也將在3月22日宣布成立。

大學校園航拍

學生在春日的校園里
從香港到深圳 “學生第一位”原則不改變
辦學四年能有這樣的成績,作為深圳高等教育探索境內外合作辦學先行者,徐揚生坦言,這條路走地并不容易,“引進外面的學校,水土到底怎么樣?能不能接地氣?國內社會、中學、學生是否了解認同?辦學就像生小孩,生出來以后退不回去,開弓沒有回頭箭。不像辦公司,不成功就把它關了,學校是關不了的?!?/p>
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考上大學的“七七屆”學生,徐揚生從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yè)后,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博士,并在博士畢業(yè)后留在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擔任機器人研究所研究員。直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徐揚生來到香港中文大學工作,并于2011年出任該校副校長一職。
“香港中文大學要在深圳辦校,這對整個中國的高等教育界來說也是一件大事。這所學校的校長要對國際上的大學比較了解,同時應該對中國的社會比較了解,要有一個‘中國心’在里面,要真正熱愛教育。我想我還是有這方面的條件,并且我也有義務來做這件事。”徐揚生說,他們這代人有很多經(jīng)歷,吃過很多苦,又在國外生活工作許多年,無論在學術還是在經(jīng)濟上都挺不錯,現(xiàn)在只是想憑自己的教育經(jīng)驗,對國家和社會盡點責任。
頂著壓力,徐揚生將通識教育從香港帶到深圳,他說,“我們要培養(yǎng)的不光是專才,而是同時具有傳統(tǒng)文化、有道德的人。因為不管以后學生要做醫(yī)生,做程序員,做銀行家也好,首先他必須是一個‘人’。在我們學校,學生永遠第一位,教師第二位,校長排第三。”

港中大(深圳)2017年綜合評價測試深圳考點現(xiàn)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