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設規(guī)定曲目,不搞講評打分。8月初,某炮兵團在駐訓地組織了一場歌詠比賽,沒有豐富的“道具”,沒有多樣的“形式”,官兵們用鏗鏘嘹亮的嗓音和簡單的動作,唱出了軍人的精、氣、神。該團在外訓期間務實開展文化活動,一系列舉措贏得基層叫好,迎來官兵歡聲笑語。
往年外訓,為營造良好的野營村氛圍,豐富官兵外訓文化生活,該團往往在外訓前就制定下發(fā)活動計劃表,不僅規(guī)定了要開展的活動項目,還附帶下發(fā)高標準的評分細則,并定期進行排名和講評,將活動開展情況與營連年度工作掛鉤。
往年外訓,為營造良好的野營村氛圍,豐富官兵外訓文化生活,該團往往在外訓前就制定下發(fā)《外訓期間文化活動細則》,不僅規(guī)定了要開展的文化活動,還附帶下發(fā)“高標準”的評分“細則”,并“強調(diào)”要將外訓期間各類文化活動開展情況與營連年度工作掛鉤,定期進行排名和講評。機關(guān)的“重視”引發(fā)了連鎖反應,不少連隊在準備外訓物資器材時攜帶了大量的彩旗、標語,一些連隊一到外訓地便開始排演節(jié)目,準備服裝道具。在去年組織的一次歌詠比賽中,各基層分隊想了不少提高“標準”的辦法:152組織選拔,“公鴨嗓”被剔除出局,大合唱成了“精英唱”;直屬隊開展“疲勞戰(zhàn)”,見縫插針組織官兵唱紅歌;122營光道具設計就花費了好幾百。重視變成了折騰,引來官兵抱怨:“訓練一天夠累的了,還要每天排練節(ji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