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軍人,應當追求什么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再見馬寶川,馬寶川依舊。
馬寶川依舊全副武裝跟著戰(zhàn)車沖鋒,依舊帶領常委“第一班”高空傘降,依舊第一個實裝下水下潛……
馬寶川,這位曾擔任師政委的某特戰(zhàn)旅政委,激情不減,干勁十足。這一幕,與記者初次見他的場景何曾相似——
2017年1月9日,《追問馬寶川》一文在解放軍報刊發(fā)后,很多人知道了這個“不一般的馬寶川”,并由衷為他點贊??珊芏嗳瞬恢?,這篇稿子是記者有意瞄準、無意擊發(fā)“撞”出來的。
當時,“脖子以下”改革已經(jīng)展開,許多部隊面臨撤并降改。部隊該以怎樣的精神面貌、思想觀念和工作思路轉(zhuǎn)型重塑?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來到了特戰(zhàn)旅,挖掘他們從傳統(tǒng)步兵快速轉(zhuǎn)型成為新型作戰(zhàn)力量的奧秘。
采訪中,記者從馬寶川本人和官兵口中,聽了不少關(guān)于他“高職低配”的故事和經(jīng)歷。采訪回來,馬寶川的故事始終在腦海揮之不去。“脖子以下”改革全面展開后,有一大批指揮員面臨著與馬寶川一樣的考驗與挑戰(zhàn)。
“馬寶川的故事并非個例。他是一個縮寫、一個剪影、一個片斷,是在改革大潮中許多干部的真實寫照?!痹谂c編輯部的溝通交流中,大家都有一個共同感受:這個特戰(zhàn)旅政委真是不一般!
引文標題就叫《馬寶川,不一般》。循著這個思路,深度報道《追問馬寶川》也應運而生。這是兩篇深度報道,以講故事的方式,將馬寶川“高職低配”的經(jīng)歷和情感,原生態(tài)搬到報紙上。
時至今日提起這篇報道,馬寶川坦言自己一下子“火了”,但壓力也更大了:領導戰(zhàn)友們的電話、朋友圈的刷屏,成了無形的監(jiān)督和鞭策,“這之后,自己更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一年來,記者到基層部隊采訪,很多人談起馬寶川,都說從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和身邊戰(zhàn)友的影子。這讓記者感觸很深,不經(jīng)意間又想起了馬寶川的話:“改革時代,我只是千千萬萬中的一個!”
今天,當我們把目光再一次投射在馬寶川身上時,更加認同當初的判斷:改革強軍路上,“馬寶川現(xiàn)象”注定是進行時態(tài)。
作為軍人,應當追求什么?今天的“馬寶川”們正在用行動書寫答案。
編輯說
“馬寶川”走進我們觀察視野,緣起于“師政委當旅政委”的新聞獨特性,但讓我們下決心以整版篇幅“追問馬寶川”的動因,則恰恰是他的時代普遍性。
恩格斯說:“人們酷肖他的時代,遠勝于酷肖他們的生身父母?!蔽覀兩钚?,那些平凡的官兵身上所呈現(xiàn)的故事肌理,更具溫度和代入感;我們堅信,那些普通的面孔里,不僅能看到一個時代的表情,還能聆聽到夢想的呼吸。
從“好兵”熊宏鑫引發(fā)的爭議,到上士吳付濤的“新兵突擊計劃”;從士官長趙彥俊的“良心哲學”,到八連指導員郝愛君的“突圍”之戰(zhàn);從合成營營長吳春明掀起的“學習革命”,到團長李尚軍的軍旅最后一班崗……2017年,一個個“非典型人物”走進《軍營觀察》版,成為我們記錄的主角。走進新兵營,聚焦老兵退伍季,透視基層軍醫(yī)生態(tài),關(guān)注新排長成長……某種意義上,關(guān)注他們,關(guān)注軍營中的你、我、他,就是在關(guān)注我們這支正在快速成長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