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wǎng)綜合 發(fā)布:2019-01-14 02:06:11
三問焦鋒利
■解放軍報記者 劉建偉 康子湛 特約記者 仇成梁
攻關不輟的焦鋒利,用汗水和心血澆灌革新之花。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仇成梁攝
一問:為一項革新專門讀研的決心從何而來?
“基層官兵最熟悉革新的需求和方向,但往往欠缺攻關的知識和能力”
這些天,焦鋒利的故事傳開后,在第80集團軍官兵中掀起了很大的波瀾。很多官兵敬佩之余,都問他:為了一項革新專門去讀研,你是怎么下這個決心的?
焦鋒利知道,很多戰(zhàn)友為他當初的這個決定感到不可思議。確實,他當時也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
一時間,他又想起了那次校靶的情景:十幾個人在寬闊平整的場地上,依靠幾噸重的設備忙活了小半天?!百M時費力不說,效率還低,真打起仗來可咋辦?”焦鋒利輾轉反側,萌生了革新的念頭。
然而,半年過去了,筆記本寫了撕、撕了寫,卻沒有取得任何進展,焦鋒利急得瘦了一圈。慢慢地他明白了,校靶系統(tǒng)涉及光學、編程、信號處理等多個專業(yè)領域,以他現(xiàn)有的知識儲備遠遠不夠。怎么辦?他想去請教專家,可身邊上哪兒找這么多專業(yè)的行家里手?他也想找人協(xié)作,可周圍懂行的人實在太少;他甚至想去找國家有關科研院所幫忙,可作為一名連隊軍械師,他實在是找不到途徑……
更讓焦鋒利沒想到的是,那段時間,他和身邊戰(zhàn)友聊起這個困惑,很多人竟然都感同身受:作為武器裝備的操作者,哪兒不方便、哪塊該咋改,他們最清楚;可光有想法沒法行動,缺乏攻關的知識和能力,到了最后往往都是不了了之。
“這是一個共性問題!”戰(zhàn)友們的話讓焦鋒利頗受震動:人與武器裝備的結合,是未來戰(zhàn)場制勝的關鍵。一丁點兒的不順,都有可能影響戰(zhàn)斗力;反之,一丁點兒的改進,都可能提高戰(zhàn)斗力。想到這些,焦鋒利下定了決心,帶著課題去讀研。
當時,有人好心勸他說,你正值調職晉銜的關鍵時候,這時候離開部隊去讀研,怕是要耽誤個人成長;也有人對他說,知識的積累未必就一定能提高攻關的能力,萬一你去讀了研最后卻沒能研發(fā)出成果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該咋辦?
如今回首過去,焦鋒利坦言:當時自己也并非完全沒想這些,但他更加知道,自己在陸航部隊干了十幾年,明知技術設備有短板,卻不努力去攻關,有可能會成為軍旅生涯最后悔的事。
“不會不是理由,缺啥就去補啥!”3年后,焦鋒利補齊短板畢業(yè)歸來接著搞攻關,果然不一樣:
如何實現(xiàn)各種地形、各種環(huán)境下校靶儀的平衡,是制約革新的一個技術難題。過去,焦鋒利絞盡腦汁琢磨了大半年,都沒想到好辦法。讀研期間,他系統(tǒng)學習了相關知識,回部隊后不到3個月,就找到了用陀螺解決問題的辦法,并設計出了草圖。
過去,焦鋒利不會編程,設計畫圖全靠手工作業(yè),不僅速度慢,而且精細度不夠,經常是“粗加工”導致“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讀研歸來,他依靠計算機編程設計,不僅實現(xiàn)了精準設計,還常有意外收獲,工作效率大幅提高。
經過數(shù)年持續(xù)攻關,焦鋒利終于研發(fā)出某新型直升機校靶系統(tǒng),不僅使快速校靶成為了現(xiàn)實,而且能在任何野戰(zhàn)環(huán)境隨時校靶,通過了軍隊有關部門的鑒定,并在多支陸航部隊得到試用檢驗,一舉攻克全軍重大科研難題。
無聲之處響驚雷。一時間,焦鋒利“火”了。站在領獎臺上談體會,他第一條經驗就是:“基層官兵最熟悉革新的需求和方向,但往往欠缺攻關的知識和能力。這個時候,如果我們能往前邁出學習的一小步,理想就可能向現(xiàn)實靠攏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