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解放軍報》刊文指出,花錢買不來科技興軍。唯有寂寞,才能培育出美麗的創(chuàng)新之花;唯有奉獻,才能催生出豐碩的創(chuàng)新之果。科技英才們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心懷家國大義,不怕坐“冷板凳”,甘當“沉默的砥柱”,讓奉獻燃燒生命,讓青春托舉使命,讓手中的大國重器揚我軍威、震撼敵膽。
今年3月22日,網(wǎng)上網(wǎng)下的人們都在自發(fā)地緬懷一位科技功勛——中國工程院院士、殲10飛機總設(shè)計師宋文驄。去年的3月22日,他走完了86年的人生旅程。
“時代到處是驚濤駭浪,你卻低下頭,甘心做沉默的砥柱。”斯人已逝,風骨猶存。正是宋文驄等的潛心鑄劍、默默礪劍,讓殲10一飛沖天,讓中國空軍叱咤藍天,讓中國軍隊走得更高更遠。
科學是浪漫的,科研卻艱苦而寂寞。宋文驄,心懷強國壯志,澎湃強軍雄心,血液早已融進鋼鐵雄鷹。在殲10這個項目中,他投入了全部熱情和激情,一輩子淡泊名利,甘坐“冷板凳”,甘當寂寞奉獻人。他極少接受媒體采訪,2009年當選“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時,中央電視臺采訪,才被迫答應。
立不朽之業(yè),方有不朽之名。1998年3月23日,殲10首飛成功,他喜極而泣,把自己的生日從3月26日改成了3月23日。他也因此被譽為“殲10之父”。
今天,科技興軍的時代號角已經(jīng)吹響、戰(zhàn)鼓已經(jīng)擂響。實現(xiàn)科技興軍,不是一句口號,也不能一蹴而就,它離不開一大批像宋文驄那樣“沉默的砥柱”,離不開他們身上的“冷板凳”精神。
還記得圓夢飛天之路的“總總師”任新民嗎?在航天領(lǐng)域,他與屠守鍔、黃緯祿、梁守槃并稱為中國“航天四老”。從東風一號導彈,到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放飛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到擔任載人航天工程首席顧問,中國航天事業(yè)從未少過任老的身影。他用一句簡單的話對自己61載波瀾壯闊的“航天人生”做出概括:“我一生只干了航天這一件事?!边@句平凡的話語,是他人生最真實的寫照。
還記得“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嗎?“一定要造出中國的核潛艇?!笔难詿o聲,驚濤駭浪。從1958年到1986年近30年間,黃旭華一直隱居在大洋某座荒島上。廣東老家的父親臨終前都不知道兒子在哪里、干什么去了。母親93歲才盼回花甲之年的兒子。他用“血一滴一滴慢慢流”來形容自己的付出。
還記得“太行”發(fā)動機總設(shè)計師張恩和嗎?他被人們譽為“拼命硬干”的“犟種”,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干發(fā)動機。在“太行”研制攻堅的9年多時間里,張恩和沒休過一次節(jié)假日,幾乎每天都工作到夜里10點以后。他說:“‘太行’是我的命根子、眼珠子,不拼能放心嗎?”朝聞道,夕死可矣。在張恩和心中,“誓死也要搞出國產(chǎn)航空發(fā)動機”,這就是航空人最大的道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