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奉獻者致敬》:《邊境線上聳立的鋼鐵脊梁》
紅巖村位于云南省臨滄市鎮(zhèn)康縣城西北部邊境上,與緬甸山水相連。村支書、民兵連長畢世華,多年來主動承擔巡邊護邊任務,妥善處置各類邊境事務,保護轄區(qū)群眾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請聽記者苑彬、楊濤發(fā)來的報道《邊境線上聳立的鋼鐵脊梁》。
紅巖村坐落在大山深處,是典型的熱帶氣候,初冬時節(jié)天氣依然溫潤。汽車在山路上盤旋許久后,記者終于見到了拄著雙拐的畢世華。這位皮膚黝黑的彝族漢子性格十分爽利,聊了不一會,畢世華建議我們去界樁看看。
“對巡邊護邊這一塊,像我當時所負責的界線從117到121,要兩天,雨季更難走,有些草叢里面還會碰到毒蛇之類的東西。”
通往界樁的土路周圍是茂密的灌木叢,畢世華說,自己是在2016年一次巡邊任務中不慎觸碰地雷,失去了左腿。
“因為大家對這一帶都不是很熟悉 ,我們一行人我就帶頭走到前面,當我們走到118附近二號界樁中方一側的時候,只聽見一聲巨響,當我意識到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倒在血泊當中?!?/p>
經(jīng)過搶救,畢世華雖然保住了生命,但失去了左腿,只能安上假肢依靠雙拐行走。一時間,畢世華很難接受這種生理、心理上的落差。
“躺在病床上覺得左腿就是空的,那時候也時常會看著窗外發(fā)呆,就想自己還能不能走下去。原來那種巡邏界樁的工作反而成為一種念想,總覺得自己還有未完成的事情,生活得接著過下去?!?/p>
出院以后,鎮(zhèn)康縣政府給了畢世華很好的安置,但他仍然想繼續(xù)為邊境事務做一些實際的工作。鎮(zhèn)康縣外事辦副主任黎紅梅:
“他現(xiàn)在腿腳不方便,但他還是堅持在邊境一線,通路的界樁,他就自己拄著雙拐走,一些不通路的界樁,就靠同事和戰(zhàn)友把他拉到能夠看見界樁的地方?!?/p>
回憶起當初開始從事邊境事務時,畢世華說,這份工作并沒有得到家人的支持。畢世華妻子左建芬說,山里沒有信號,他出門巡邏一次會失聯(lián)好幾天。
“其實剛開始的時候家里人不太理解,也不太支持他的工作,我們剛結婚的時候娃娃還小,有時候娃娃生病都找不到他,只能讓鄰居幫忙送到醫(yī)院?!?/p>
2009年8月,緬甸內部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武裝交火。畢世華不顧個人生命安危,第一時間上報情況,趕到邊境線,插上國旗標明國界線走向。
“當時真的是冒著那種槍林彈雨,說真的嘛你講不害怕,那不是的。那是有一種責任在驅使我們,我們把紅旗插在國境線上,界線也清楚了,讓我們的邊民知道,是不能越過紅旗的,越過紅旗就不安全了?!?/p>
當時有6發(fā)炮彈在紅巖村附近爆炸,村子處在流彈流炮的威脅中。畢世華立刻組織1000多戶村民成功撤往安全地帶。畢世華妻子左建芬說,經(jīng)過這件事,他的工作終于得到了家人和廣大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我也了解界務員工作的意義,家里人就開始支持他的工作,有空的時候我也會和孩子跟他到界線上走一走,到界碑上看一看?!?/p>
在承擔界務員工作的同時,畢世華擔任著紅巖村村支書。為了能讓這個人均年收入不足1800元的小寨子脫貧致富,村民方太文告訴記者,畢世華發(fā)揮黨員帶頭作用,帶領村民因地制宜種植經(jīng)濟作物,極大改善了物質生活條件。
“后來政府推廣堅果咖啡種植。我們還有一點顧慮。又看著這些黨員干部種了,我們也慢慢的跟著種,加起來也有三四萬塊錢的收入了?,F(xiàn)在這個政策也是比以前越來越好了?!?/p>
【我叫畢世華,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民兵界務員,雖然在一次任務中我的左腿被地雷炸掉了,但是只要我還活著還能動,我就一定要把民兵界務員的職責堅持下去,這就是我畢世華?!?/p>
(中國之聲國防時空·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