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號哨位”微信 發(fā)布:2017-11-13 10:21:15
跑步產生快樂是有科學依據的。研究表明,跑步能催生人體分泌多巴胺,這是一種熱戀時出現的神經遞質,有助人體驗到興奮和甜蜜。當跑者運動量超過某一階段時,還會分泌內啡肽這種“快樂激素”,具有鎮(zhèn)痛和愉悅效應。跑完馬拉松后,人們體內的多巴胺和內啡肽都處于峰值,難怪我有當新郎般的幸福感。
跑步的過程,也是心靈成長的過程。過去我雖然常跑步,但從來沒有突破過10公里,潛意識里把10公里當作了自己的上限。近年來看別人跑馬拉松也很羨慕,但總覺得自己年齡偏大,不敢嘗試。今年受到年輕戰(zhàn)友小閆、長跑健將朱教練等人的鼓勵,加大了訓練強度,10公里由1小時縮短到53分鐘,1小時58分鐘跑完半馬,4小時47分鐘跑完全馬。也許這個成績在許多人面前不算啥,但對于我自己卻是個很大的突破。
我們的能力就像冰山,隱藏的遠比顯露的多,很多時候夠不著是因為我們跪著。人都有成長性,千萬別做個框框把自己限制死。勇于挑戰(zhàn)、不斷突破自己所謂的“上限”,我們就能有更大的格局、更大的成就。
奔跑的路上從來不會一帆風順。許多馬拉松跑者都撞過一面神秘的“墻”,跑到某一階段,明顯感到全身無力、呼吸困難、意識模糊,甚至出現幻覺,好像頭被撞暈的感覺。撞墻期一般出現在人體內存儲的血糖、肌糖原、肝糖原消耗殆盡,開始靠消耗脂肪提供能量的時候。由于脂肪供能效率明顯低于糖,造成人體供能不足,感到精疲力竭。
我跑馬拉松時就撞到了這面“墻”,30公里后明顯感到腿不聽使喚了,先是大腿外側疼痛抽搐,再到大腿內側、小腿后側甚至腳裸腳面腳趾,只能拖著痙攣的雙腿蹣跚前行,配速從6分鐘掉到了8分多。這時賽場上也有些狼藉,有開始步行的、有坐臥路邊拉伸按摩的、還有被抬上救護車的。這時的我已不是當年那個Loser,腦海中沒有一絲放棄的念頭,只是告訴自己,咬牙挺?。“镜?8公里后,痙攣和痛感逐漸消失了,腿上又有勁兒了,最后5公里以7分左右的配速跑到了幸福的終點。
想一想,“撞墻”現象還真有一些普遍性,行百里者半九十,大到國家民族、小到企業(yè)個人,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到了由大向強、臨近成功的關口上,困難和挑戰(zhàn)就會多起來,“配速”也可能會慢下了,這時決不能動搖懈怠,決不能停頓放棄,以堅如磐石的決心和意志闖過這個坎,就會迎來柳暗花明的新境界,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