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民才能得民心
■湖北省荊門市市長、市國動委主任 肖菊華
作為南水北調工程的先期移民,大柴湖人為祖國大建設做出過重大犧牲和巨大奉獻。一直以來,語言差異、習俗不同、資源匱乏、基礎設施落后、災害頻發(fā)等多種因素,導致“大柴湖”移民一直無法脫貧致富。重建家園、恢復生產、安居樂業(yè)——半個世紀來,周總理的囑托一直扎根在地方黨委和政府的思想和行動里。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作為不脫離生產的人民武裝,移民區(qū)廣大民兵充分發(fā)揮政治素質高、基本能力強、紀律觀念嚴的良好素質,尤其是在急難險重任務中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的大無畏精神,在新農村建設中生力軍作用不斷顯現(xiàn)。
他們充分發(fā)揮對周邊農民群眾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幫助農民多渠道增加收入,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整體提高。同時,廣大基干民兵始終保持敢于吃苦、敢于戰(zhàn)斗的優(yōu)良作風,勇于在維護社會治安和調解糾紛等急難險重任務中主動作為,充當先鋒。他們堅持在“管”中用,在用中“練”,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刻能夠“拿得出、用得上”,做到了“平時能應急,戰(zhàn)時能應戰(zhàn)”,較好地發(fā)揮了基干民兵在農村社區(qū)建設中的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得到大柴湖移民的一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