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字為先 “取”字為后
公元1431年,蘇州知府況鐘的母親去世了,按照禮制,況鐘必須回原籍丁憂3年,可蘇州百姓舍不得他離開,于是2000多人向朝廷請愿,“請求奪情起復(fù)”。朝廷順應(yīng)民意,下旨況鐘縮短“守孝”期,重回蘇州做官。
4年后,況鐘進京述職,蘇州百姓怕他升官后不回,便在他起程時“士耆民庶咸候上道,且控輿臥轍”。朝廷得知后,讓他述職后再回蘇州。
1439年,況鐘準備赴京朝見皇帝,當(dāng)?shù)匕傩赵俅螕?dān)心他去而不返,于是再次上書挽留,只不過這次聯(lián)名上書者更多,達8萬多人。明英宗接受蘇州民眾的請求,在賜況鐘正三品后,讓他返回蘇州做知府。第二年,況鐘病逝于蘇州任上,蘇州和7個縣后來都為他建立了祠堂。
在一個職位上三走三留,13年沒挪窩,況鐘窩火嗎?況鐘說:“民安康勝于晉爵,取私,官之恥也。”
進取心人人有之,像況鐘“民安康勝于晉爵,取私,官之恥也”這樣的進取,“進”的是勤政、修養(yǎng)和百姓的幸福,“取”的是個人名望、民眾認可。對這樣有進取心的好官,百姓自然舍不得其離開。
明朝太監(jiān)劉瑾也很有“進取心”,只不過他追求的“進”,是官職的“進”、權(quán)力的“進”;追求的“取”,是騙取信任、撈取錢財。在這種“進取心”的驅(qū)使下,劉瑾在侍奉明武宗期間,察言觀色,隨機應(yīng)變,并在爬上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寶座后,專擅朝政,被人稱為“立皇帝”,而明武宗只能當(dāng)“坐皇帝”。這時候的劉瑾,斂財更加肆無忌憚,在他“進去”時,家中被抄的金銀達數(shù)百萬兩,被凌遲處死。
相比劉瑾,易牙的“進取心”更讓人咬牙切齒。在聽到齊桓公“寡人嘗遍天下美味,唯獨未食人肉,倒為憾事”的戲言后,易牙竟將自己3歲的兒子烹了獻給齊桓公。齊桓公也是傻到家了,不聽管仲苦勸,認為易牙愛他勝過愛親骨肉,最后落到了被易牙軟禁餓死的下場。
國家沒有進取心,會在自甘平庸中走向衰亡;個人沒有進取心,會在原地踏步中碌碌無為。強烈的進取心,是一個國家、民族走向繁榮與強盛的精神心理基礎(chǔ),是一個單位發(fā)展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人成長進步的必然路徑。在進取中,只有“進”字當(dāng)頭,“取”字為后,才會升華小我,超越私利,進取之心才會有永不枯竭的源泉,進取之路才不會出方向性的偏差。
公元1547年,當(dāng)19歲的戚繼光在兵書的空白處寫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時,這位“好讀書,通經(jīng)史大義”的少年就把向有倭寇的地方“進”,“取”倭寇的首級作為自己進取的最高標準,這才使得“戚家軍”名聞天下。
相比封建時期的官員,共產(chǎn)黨人的進取心境界則更高。比如粟裕,當(dāng)1945年10月黨中央醞釀任命他為華中軍區(qū)司令員,張鼎丞為副司令員時,粟裕即兩次復(fù)電中央,建議張為正,己為副。在中央來電許可后,他才心安。同樣不謀職務(wù)進步的還有鄭維山。1954年秋,正在南京軍事學(xué)院學(xué)習(xí)的鄭維山被召回北京,彭德懷找鄭維山談話說:“軍委已決定楊成武同志調(diào)任軍委防空兵司令員,擬由你接任華北軍區(qū)司令員。”誰知鄭維山說:“彭總,如果非要我回軍區(qū),我就當(dāng)副司令員,司令員由朱良才副政委兼比較好?!迸淼聭严蜍娢D(zhuǎn)達鄭維山本人的意見后,軍委最終決定任命鄭維山為華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黨委副書記。
道德高尚者為公為民進取,品質(zhì)低下者為私為己撈取。時刻牢記“共產(chǎn)黨人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革命”,就能像老一輩革命家那樣,重事業(yè)、淡名利,見困難就上、見榮譽就讓,不求當(dāng)大官、只求做大事,從而進取到大公無私、先公后私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