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人民子弟兵”的含義
——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的軍隊英模記憶
新華社記者樊永強、楊雅雯
“當還擊侵略者的炮聲震撼大地,媽媽,請你不要把孩兒惦記,不付出代價怎能得到勝利?”這是19歲烈士王建川于1984年在戰(zhàn)場上寫給母親的詩。
如今,這首《寄給媽媽的日記》以及王建川烈士的三等功獎章等,正在國家博物館舉行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中展出。
在第四展區(qū)“歷史巨變”的第六單元“全面推進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鞏固國防和強大軍隊”中,觀眾還可以找到很多改革開放以來有關軍隊英模的珍貴記憶。
2012年去世的“獻身國防科技事業(yè)杰出科學家”林俊德今年因被中央軍委增加為全軍掛像英模而再次走入大眾視線。展區(qū)玻璃柜前,不少觀眾在他獲得的一級英模勛章和生前使用過的維修工具前拍照留影。
這位中國爆炸力學與核試驗工程領域?qū)<以瓯诖竽?2年,參與了我國全部核試驗。在生命的最后幾小時,他還9次要求下床工作,反復叮嚀資料要整理要保密。
在一面國旗前,63歲的退休老人李炳昭弓著腰仔細觀看左下角的解說。這是30年前在南沙渚碧礁飄揚的第一面五星紅旗。1988年2月到1991年9月期間,在海軍陸戰(zhàn)隊服役的李炳昭在南沙島礁上一共度過了400多個日夜。
展廳內(nèi)還展出了一面國旗,是江蘇省灌云縣開山島民兵哨所原所長王繼才去世當日在他守衛(wèi)了32年的開山島上升起的。此外,展覽還展出了王繼才使用過的背包繩、望遠鏡、馬燈、手搖式步話機、手搖式發(fā)電收音機等。
那部老舊的手搖式步話機,是王繼才在開山島與人武部聯(lián)絡使用的。1987年妻子王仕花臨產(chǎn)時,恰逢臺風來臨,王繼才使用這部步話機向鎮(zhèn)武裝部部長蔡同華求救,并在蔡同華妻子的指導下親手接生下了兒子王志國。
展廳內(nèi),一件印有“塔山”字樣的橘紅色救生衣同樣吸引了不少觀眾駐足。這是原廣州軍區(qū)“塔山守備英雄團”九連戰(zhàn)士李向群在1998年抗擊長江特大洪水中穿過的。
1998年8月5日,李向群隨部隊赴湖北荊州抗洪搶險,因極度勞累引起病情惡化,暈倒在荊江大堤上,光榮犧牲時年僅20歲。
人民軍隊為人民,赴湯蹈火顯真情。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fā)生里氏8.0級特大地震,人民子弟兵第一時間奔赴災區(qū)抗震救災。
原成都軍區(qū)航空兵某部特級飛行員邱光華機組執(zhí)行任務時不幸遇難,這次展覽展出了邱光華生前使用過的公文包、優(yōu)秀黨務工作者證書等。某部士官武文斌也是在參加汶川抗震救災時,因連續(xù)奮戰(zhàn)過度勞累而犧牲的,在展覽中可以看到他穿戴過的迷彩作訓服和帽子。
展廳里還有一座“不起眼”的雕塑令人動容。2008年,為保障廣州火車站春運秩序和滯留旅客安全,駐粵某部1500余名官兵緊急前往車站維持秩序。雕塑家許鴻飛在看到一張4名戰(zhàn)士因勞累過度靠在欄桿上熟睡的照片后深受觸動,以此為題材創(chuàng)作出了雕塑《九天九夜》。
“當巡邏的腳步送走除夕,媽媽,我送給你這本日記。孩兒一年的征塵、四季的足跡,全部忠實地記在這里……”漫步在展區(qū),讀著王建川烈士浸透烽火的戰(zhàn)地詩和英模們的感人故事,不少觀眾都表示更加懂得了“人民子弟兵”的含義。
(新華社北京12月4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