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展出的《謎語》《諺語》《歇后語》《俗語》和《慣用語》口袋書?!」饷鲌D片/視覺中國
漢語語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安志偉
千百年來,漢語中流傳著大量的成語、諺語、慣用語和歇后語等文化語匯。它們在交際中彰顯了中華民族語言文化的特殊魅力,在人民群眾中廣為流傳,歷久彌新。季羨林先生曾說:“這些‘語’,在全世界所有民族和國家中,都罕有其匹,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珍貴的文化遺產?!蔽覀円堰@份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傳承好、發(fā)揚好。
具有敘述性特征的語言單位
詞和語都是語言的建筑材料。從這一點看,詞和語具有相同的一面。過去曾一度片面強調二者相同的面,各種語被認為是詞的等價物,或者作用等同于詞的固定語。但詞是由語素構成的,語是由詞構成的,構成成分的差異決定了它們在使用中也存在差異。而且,僅靠構成成分的不同,并不能把詞和語清晰地區(qū)別開來。在漢語中,除了由詞組成的語之外,還有一些專有名詞、專門用語也是由詞和詞組合而成的。比如“光明日報”由“光明”和“日報”兩個詞組成,“中國社會科學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四個詞組成。如果只看到詞和語在構成成分上的差異,很容易把這些專有名詞和專門用語劃到語匯當中。
漢語語匯學認為,詞和語不僅具有相同的一面,也存在差異性。語和詞最大的不同在于詞具有概念性,而語具有敘述性。不僅普通的詞有概念性,就是專有名詞、專門用語,也具有概念性。比如,“光明日報”指的是一家媒體,“中國社會科學院”指的是一家研究單位,它們都是指稱明確的概念,具有概念性。從這個角度出發(fā),專有名詞和專門用語雖然也是由詞組成的,但有概念性而無敘述性,不屬于語而屬于詞??梢?,從具有概念性還是敘述性的角度分類,能很好地區(qū)分詞和語。
同樣屬于漢語語匯的小類,諺語、歇后語、慣用語和成語在敘述性上的表現(xiàn)卻差異很大。諺語的敘述性表現(xiàn)為表述性。諺語是一種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人生經驗的語匯種類。比如,“一寸光陰一寸金”“花無百日紅,人無常少年”都在告誡人們時間寶貴、要珍惜時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酒香不怕巷子深”意在表明好的東西或者品質不需要特別地進行宣傳。慣用語的敘述性表現(xiàn)為描述性,通常描述人的形象和狀態(tài),或者動作的性狀。這種描述可以是直接描述,比如“打腫臉充胖子”“上頓不接下頓”“掏腰包”等;也可以通過比喻、引申等方法來實現(xiàn),比如“雷聲大雨點小”“炒魷魚”“薅羊毛”等。歇后語的敘述性表現(xiàn)為引述性。歇后語一般都有前后兩個部分,前面的部分陳述的是具體的事物或者事情,后面的部分根據(jù)前面陳述的內容引出一種相對抽象的事理或事實。比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中,“芝麻開花”是對現(xiàn)實生活中芝麻生長過程的一種觀察,“節(jié)節(jié)高”則是對這種開花狀況的描述進而概括為一種對成長、發(fā)展的美好祝愿。成語兼有表述性和描述性特征,如“福禍相依”“機不可失”“文以載道”為表述性成語,“花好月圓”“龍鳳呈祥”“大展宏圖”為描述性成語等。這樣看來,成語和諺語、慣用語似乎分不開。但成語還有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它的“二二相承”結構。這既指語法或者語義結構的“二二相承”,如“山清水秀”“和風細雨”“吉人天相”“眾志成城”等;也可以只是語音節(jié)律上的“二二相承”,如“一衣帶水”“魂不守舍”“半途而廢”,雖然從結構角度看分別是“一衣帶//水”“魂//不守舍”“半途//而//廢”,但在語音節(jié)律上都符合“二二相承”的規(guī)律。
整體性和融合性的意義特征
漢語語匯的數(shù)量龐大,往往能夠用簡練的語言描述生活中的各種場景和情節(jié),傳達出豐富而生動的故事或情境,高度概括和提煉出生活的經驗和智慧,由字面義抽象、概括為實際義。這一從字面義到實際義的形成過程,滲透了千百年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智慧、社會觀念、民族感情和風俗習慣等,反映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雖然有一小部分語匯的字面義就是實際義,比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先下手為強”“靜坐常思記過,閑談莫論人非”等諺語,通俗易懂,望而知義;但是多數(shù)成語、慣用語、諺語和歇后語,都存在字面義和實際義不一致的情況,意義呈現(xiàn)出整體性和融合性的特征。
諺語的產生是為了把人類社會長期以來積累的經驗和道理作為社會共有的精神財富傳承下去。諺語從身邊的事物現(xiàn)象中觀察并總結提煉出抽象的道理,為后輩提供關于個人成長、家庭關系、社會發(fā)展的知識。比如,從小孩子嗷嗷待哺的哭啼中,總結出“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從小孩子年幼時的言談舉止總結出“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從處理家庭關系的經驗中總結出“兄弟齊心、其利斷金”“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從處理社會關系的經驗中總結出“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等道理。
慣用語的意義往往包含一個字面義和一個實際義,字面義描繪、記錄的是慣用語產生之前的那個自由短語的意思,實際義則是后來形成的慣用語的意義。比如“你一言,我一語”,字面義是兩個人各說了一句話,實際義是指熱烈地相互交談或爭論;“你說東,我說西”,字面義是兩個人分別說著兩個方向,實際義指觀點不一致,說出的話相反。
歇后語的意義重點在后一部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抽象概括出來的意義。這種獨特的結構形式,更有助于考察語的意義。例如,這些歇后語的前半部分——“雞蛋碰石頭”“黃鼠狼給雞拜年”“周瑜打黃蓋”“豬八戒照鏡子”“大海撈針”,都表示一些具體事物;它們描述的具體內容經過抽象概括之后,才會成為相對應的后面的注解部分“不自量力”“沒安好心”“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里外不是人”“沒處尋”,破折號后面的部分也是歇后語的實際義。
多數(shù)成語來源于神話傳說、歷史事件、古代典籍和文學作品等,這也是其實際義的源頭。比如“夸父逐日”“精衛(wèi)填?!薄芭畫z補天”等來源于神話故事,“臥薪嘗膽”“楚才晉用”“唇亡齒寒”“望梅止渴”等來源于歷史事件。成語的實際義就是從成語所依托的背景中提煉、概括出來的。
不管是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是觀念文化,都可以成為語匯意義產生的基礎條件。這些文化范疇內的一些具體的、詳細的場景或者事件導致語匯意義的抽象、概括程度較高,語匯的意義就有了整體性和融合性的特征。例如,“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心急吃不了熱元宵”中的“豆腐”和“元宵”不會影響到整體的意義“比喻沒有耐心就辦不好事情”;“倭瓜茄子一起煮”和“黃瓜茄子一起煮”中是“倭瓜”還是“黃瓜”都改變不了其整體意義“不區(qū)分情況都同樣對待”。當社會文化條件發(fā)生變化,可能語的構成成分也隨之調整,但語的意義一般不會隨著部分成分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比如,在沿黃河省份常用的“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到了上??赡芤徊糠秩司蜁f“跳到黃浦江也洗不清”,但是意義仍然是“比喻無論如何辯解也無法擺脫干系,消除嫌疑”。
植根于文化土壤的語言瑰寶
多數(shù)漢語語匯是在我國古代的社會結構體系和社會倫理價值觀念中產生的,它們賴以形成的生產生活實踐并不是相互割裂的,一個個具體的場景、具體的事件、具體的人物匯聚在一起就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基本樣貌。許多人民群眾普遍認同的文化意象成了各種語匯產生的載體,相互之間通過這些文化意象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比如,關羽作為三國時期的名將和后世尊崇的關老爺,代表了古代的忠義形象,圍繞關羽產生了“刮骨療毒”“義薄云天”“過五關、斬六將”“身在曹營心在漢”“大意失荊州”“關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關公賣豆腐——人硬貨不硬”“關公戰(zhàn)秦瓊——亂了朝代”等一系列語匯。再如,龍作為我國古代的圖騰,象征著權力與尊貴、吉祥與成功,寄托了興云布雨、造福百姓的美好愿望,和龍有關的有“藏龍臥虎”“龍飛鳳舞”“魚龍混雜”“強龍不壓地頭蛇”“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龍生九種、九種各別”“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離了水的龍——寸步難行”“龍王爺打哈欠——口氣不小”等語匯。
從大量語匯中,我們能夠看到許多從古到今流傳下來的中華民族思想觀念。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文化形態(tài)源遠流長,在漢語語匯中也有大量體現(xiàn)。比如,“尚和合”思想在漢語語匯中就很常見:“萬事和為貴”成為一條基本的準則,“家和萬事興”闡述了家庭的和睦,“和衷共濟”表現(xiàn)了團隊的和合,“和氣生財”體現(xiàn)了商務合作的和洽,“政通人和”表現(xiàn)了社會的和樂,“紅紅石榴籽、緊緊抱一起”彰顯了民族的和諧……
在現(xiàn)代社會,漢語語匯依然是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漢語語匯也逐漸走向世界,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化的一個窗口。通過學習和運用這些語匯,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還能促進跨文化的交流和理解。
(作者:安志偉,系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fā)展研究中心〕語言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家語委漢語辭書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