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无码a,一级毛片直接进入,五月丁香激情综合网,国产网站黄,五月天丁香六月欧美综合,亚洲欧美校园春色,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泽

常印佛:此身許國無多求

來源:中國自然資源報 責任編輯:趙鐳餉 2024-05-14 14:23

常印佛,1931年7月6日出生于江蘇泰興,1979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6月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地質系,1952年8月參加工作。歷任地質部321地質隊、華東地質局技術員、工程師,安徽省地礦局321隊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安徽省地礦局副局長、總工程師、黨組成員、技術顧問、高咨小組組長等職務。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94年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常印佛長期從事礦床學、礦產勘查學和區(qū)域成礦學研究,在區(qū)域成礦、礦床研究、找礦勘探領域成果突出,為我國礦產資源開發(fā)和地質勘查事業(yè)的發(fā)展作出重大貢獻。曾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家”、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等獎項和榮譽。2024年4月27日在合肥逝世。

此身許國無多求

——追記常印佛院士

■李倩、倪明芳

他——大半生在野外度過,畢身精力都獻給了中國的地質找礦事業(yè);

他——首次提出深部找礦,并在區(qū)域成礦學、礦床學、找礦勘探學領域卓有建樹;

他——一身榮譽一生榮光,曾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建黨百年時被黨中央授予“全國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

這個春天,我們與他依依惜別。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的礦床地質學家,安徽省原地礦局副局長、總工程師、技術顧問常印佛,于2024年4月27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合肥逝世,享年93歲。

15年前,也是這樣一個春天,記者曾與常印佛院士一起到安徽祁門實地勘查鎢礦。青山在,人已老,往事歷歷在目,謹以此文紀念常印佛院士。

“如果有來生,我還要搞地質,因為這輩子還有好多問題沒搞清楚”

2009年,皖南已處處充滿春的氣息。在祁門縣東源的崎嶇山路上,一位年近八旬、滿頭白發(fā)老人正冒雨前往地質勘探現(xiàn)場。

“從學地質到現(xiàn)在已有六十年了。這個選擇對我來說無怨無悔,雖然大半生都在野外度過,生活條件很艱苦,但精神上是很快樂的,事業(yè)上很有成就感,所以現(xiàn)在回過頭來想,我這條路子還是選對了?!薄叭绻衼砩疫€要搞地質,因為這輩子還有好多問題沒搞清楚?!蹦菚r的他,堅定的話語、淡定的笑容,給記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出生于1931年的常印佛,少年時其實對地質并沒有多大的興趣,甚至對地質的概念都不是太清楚,但受科學救國觀念的影響,在考大學選志愿的時候,選了地質系和水利系,一心想為國家開發(fā)礦產、水力資源。

他的想法很簡單:國家只有富起來了才能強大。中國之所以貧窮,是因為很多東西都依靠外國,而富國強兵要靠科技,通過科技把我們國家的資源開發(fā)好。

幸運的是,常印佛順利被清華大學地質系錄取,由此走上了這條科學探索、開發(fā)資源之路。

一直到老年,他都很慶幸自己當年的決定:“地質學非常有意思,一方面能探索地球奧秘,另一方面能開發(fā)利用,使我們國家富強,于己于國皆能兼顧,所以我覺得這個選擇是非常正確的?!?/p>

“我這一生很幸運,有良好的開始,也從未中斷我的研究 ”

1952年,常印佛從清華大學地質系畢業(yè),被分配到地質部直屬的銅陵321地質隊。由于當時國家百廢待興,銅十分稀缺,就在銅陵建立了銅冶煉基地。常印佛在著名礦床學家郭文魁(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的帶領下,開始了銅陵銅官山銅礦勘探工作,并于1955年執(zhí)筆編制了銅官山銅礦的勘探報告。期間,他還隨同地質力學專家陳慶宣(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從事外圍區(qū)域普查,找到了貴池銅山銅礦和黃山嶺鉛鋅礦。

在321地質隊,常印佛前后工作了3年。第一年當助手,后兩年獨立帶隊,從看管鉆機、巖心編錄、區(qū)域測量,到地質普查與勘探、協(xié)助隊長編寫勘探報告,他幾乎把地質工作的所有工種都摸了一遍,這樣的磨練也讓他極為迅速地成長起來。

一個題外話是,321地質隊不僅為地質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為國家培養(yǎng)輸送了一大批優(yōu)秀地質人才,從這里先后走出了5位院士。

1955年7月,國家成立華東地質局,常印佛被調到華東地質局地礦處工作。在這里,常印佛又遇到一位好導師——專門從事勘探的專家嚴坤元先生。和此前的郭文魁先生一起,一個側重理論一個側重實踐,給予了他精心指導。受益于這段珍貴難得的經歷,常印佛在工作中少走了很多彎路。

▲為國探山水,風雨任平生。

1956年,地質部跟蘇聯(lián)地質部門共同組建了一批中蘇合作地質普查隊。常印佛主動要求放棄機關工作到野外去鍛煉,在中蘇合作揚子江中下游銅礦普查隊工作了一年半的時間。1957年12月又調回到321隊,擔任技術負責人(總工程師),一直工作到1965年的2月。

1957年后,作為321隊總工程師的常印佛對銅官山進行了系統(tǒng)的調查、勘探,發(fā)現(xiàn)和探明了獅子山和鳳凰山等一大批大型或大中型銅礦區(qū),為銅陵有色金屬熔煉基地的擴建提供了資源保證。

這也是他在野外工作時間最長也是比較重要的一個階段。在這個時期,321隊地質勘查工作成果突出,勘探出的銅陵獅子山、鳳凰山兩個大礦區(qū),后來都成為銅陵有色公司的主要礦山基地。

1965年2月,常印佛被地質部借調,派到越南援助達4年時間。20世紀70年代初又被地質部派到阿爾巴尼亞去,援助阿爾巴尼亞的地質找礦技術工作,1974年完成任務回國,借用在地質部,兩年后回到安徽工作。因為當?shù)卣业V工作作出突出貢獻,常印佛被越南和阿爾巴尼亞兩國分別授予二等和一等勞動勛章。

“我研究的三個領域都是礦床學,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把礦找出來”

長期的野外找礦實踐,為常印佛在礦床學、區(qū)域成礦學、找礦勘探學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在成礦地質條件和成礦理論研究與礦產資源勘查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為國家和地方經濟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礦床學領域,他提出的“層控(式)矽卡巖型”礦床的建議和分類,以及所建立的相應成礦模式,發(fā)展了矽卡巖成礦理論,指導了找尋矽卡巖型銅礦的找礦實踐;在區(qū)域成礦學領域,他早期發(fā)現(xiàn)了銅陵近東西向隱蔽基底斷裂帶,后來通過長江中下游成礦帶的整體研究,提出了有關陸內成礦帶的構造背景、地質環(huán)境、成礦特征和富集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的理論認識,豐富了陸內成礦理論,指導了找礦預測;在找礦勘探學領域,他將我國固體礦產普查劃分為三個歷史演變階段,提出了第二輪普查、深部探測和立體填圖的建議,并獲得了一批成果;在直接指導找礦方面,他為銅陵有色冶煉基地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后備資源。

常印佛院士曾向記者介紹過自己最關注和重點研究的內容:“我所涉及的三個領域是礦床學、區(qū)域成礦學、找礦勘探學,都是礦床學。礦床學是一個大的領域,分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其中地質學是一級學科,礦床學是二級學科,礦床學下面再分幾個學科。所以填履歷表的時候,人家問我什么專業(yè),我都填礦床地質。說到底,這三個方面研究工作的最終目的,都是要把礦找出來。”

既有理論貢獻,又有實踐能力,1991年,常印佛被成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又被遴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并陸續(xù)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獎一等獎等重量級獎項。

“一個地質工作者的最好歸宿是穿著登山鞋去見馬克思”

1993年,常印佛從安徽省原地礦局總工程師崗位上退休,本應頤養(yǎng)天年的他卻沒有休息,一直擔任局技術顧問。當然,他的目光并不局限在安徽一隅,而是心懷天下,始終關心、思考著中國地質事業(yè)的發(fā)展。

在他的晚年,他一直認為中國地質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人才問題。

至今,記者仍然記得常印佛對此的感悟:“對地質工作的限制主要有三大‘斷層’:一是工作銜接上的‘斷層’;二是人才培養(yǎng)上的‘斷層’;三是地質工作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上的‘斷層’。其中最主要的是人才斷層,人才有了,工作斷層才可以銜接起來,優(yōu)良傳統(tǒng)也才能恢復起來,關鍵還在于人才。找礦事業(yè)不是一個短時間的工作,而是一個長周期的過程,培養(yǎng)人才也一樣不能急于求成?!?/p>

對于地質人才的培養(yǎng),他認為最重要的還是野外實踐。

在祁門鎢礦勘查現(xiàn)場,他對記者強調:“地質工作的認知源泉在野外,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脫離了野外實際,就弄不出什么真知灼見來。我的大學老師教導我們,一個地質工作者的最好歸宿是穿著登山鞋去見馬克思?!?/p>

他還說:“等夏天過去,天氣涼快了,我還準備去泥河看看。根據(jù)一線同志介紹,那里有兩個發(fā)現(xiàn),一個是在黃鐵礦體里面發(fā)現(xiàn)層紋狀構造,這可能和沉積作用有關系,而泥河主要是巖漿作用成礦,這是個很有意思的新發(fā)現(xiàn)。第二個是泥河異常區(qū)有礦,而其他的異常區(qū)就沒打到礦,他們認為主要是與含礦層位的缺失有關,如果真是這種情況,這在認識上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現(xiàn)在想來,常印佛一生都把野外當作課堂和實驗室,他在那里發(fā)現(xiàn)真正的問題,也在那里捕捉解題的線索,這也是他在地質找礦和地質科研方面有所成就、有大成就的秘訣。

“月光如瀉籠江干,一曲離歌秣陵關。星火危崖采石渡,紫煙青靄銅官山。三載征程興未盡,期年伏櫪當思還。此身許國無多求,樂在圖書山水間?!边@是常印佛1956年夏在離開南京華東地質局機關去安慶揚子江隊的船上所作的一首詩。這首詩,既是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更表達了老人一輩子的人生理想和無悔追求。

時光從未走遠,山川從未遺忘。記者的眼前浮現(xiàn)出這樣一幅畫面:15年前的春天,皖南的崇山深谷里,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正用隨身必帶的放大鏡,仔細端詳著眼前的巖石。這一刻,永遠定格在春光里,定格在我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