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南,1889年5月出生在湖南省桑植縣五里橋鄉(xiāng)(現并入澧源鎮(zhèn))高橋村一個白族農民家庭。由于家貧,少年時代就開始種田務農,挑煤賣錢,養(yǎng)家糊口。1919年,他毅然參加賀龍組建的農民武裝,投身革命。由于身材高大、性格豪爽,辦事認真、作戰(zhàn)勇敢,他深受賀龍信任。1926年夏,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賀龍任師長,該師后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第五團代團長兼第一營營長,參加北伐。9月,經師政治部主任周逸群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失敗后,王炳南跟隨共產黨搞革命武裝斗爭,參加南昌起義。在戰(zhàn)斗中,他率部駐守牛行車站,攔截敵人,負責從鐵路上對德安方面的警戒,同時解除一部路警的武裝,立有戰(zhàn)功。南昌起義軍南下轉戰(zhàn)失利后,他突破重圍,回到家鄉(xiāng),拉起500多人的隊伍,繼續(xù)革命斗爭。
1928年3月上旬,賀龍、周逸群等人回到桑植洪家關重整旗鼓開展湘西斗爭。王炳南聞訊大喜,立即將自己掌握的隊伍全部交給賀龍指揮,加上其他隊伍也紛紛來投,使賀龍很快集結了一支擁有700支槍、3000多人的隊伍,正式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4月,王炳南率部參加桑植起義,被任命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第一大隊大隊長,從此開始在黨的隊伍內的革命戰(zhàn)斗生涯。1928年6月,他隨賀龍率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從鶴峰回師桑植,殲敵1個連,活捉敵旅參謀長,繳獲一批軍用物資,壯大了革命力量。
桑植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連戰(zhàn)失利,隊伍大部潰散。王炳南堅定不移,緊跟賀龍堅持斗爭,他還回到桑植拉起一批人馬參加賀龍的隊伍。前往桑植、鶴峰邊界之紅土坪一帶收集散部三四百人重組工農革命軍第四軍的賀龍,在艱難轉戰(zhàn)中得到王炳南的鼎力支持,十分高興,稱贊他干得好,并指示他繼續(xù)開展黨的組織活動,發(fā)展黨員,開展農民運動,培養(yǎng)骨干力量,迎接新的斗爭。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重新組建后,很快發(fā)展到1500多人,賀龍任軍長,惲代英任政治委員(未到職),黃鰲任參謀長。王炳南任大隊長,協(xié)助賀龍進行游擊戰(zhàn)爭,開辟湘鄂邊革命根據地。由于敵人嚴密封鎖,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處在異常艱難的境地。為有效地麻痹敵人,賀龍讓王炳南擔任總指揮,自己秘密指揮。期間,王炳南代理軍長職務,兼第一路總指揮,負責對外聯系和軍事指揮工作,連連粉碎鶴峰、桑植、五峰團防聯合“清剿”。
賀龍率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進擊石門縣,策應石門南鄉(xiāng)暴動,牽制敵人對湘東紅軍的包圍。王炳南奉命作為前鋒,突擊敵人防守泥沙的保安隊。與保安隊狹路相逢時,他佯稱是團防局的人,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一舉繳獲30多支槍。這時石門暴動已失敗,工農革命軍第四軍迎戰(zhàn)敵人重兵,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繼續(xù)堅持在這一帶活動,并且游擊于湘鄂邊區(qū)的松滋、澧縣,鎮(zhèn)壓土豪劣紳,收繳團防槍支彈藥,恢復革命地方組織,擴大土地革命的影響。
賀龍率軍進至石門北鄉(xiāng)磨市、渫陽,在大堰垱、王家廠一帶遭到國民黨軍李云杰教導師的襲擊。由于石首縣委軍事部長叛變投敵,致工農革命軍第四軍陷入敵人包圍,戰(zhàn)斗打得很激烈。部隊損失很大,軍參謀長黃鰲英勇犧牲,一師師長賀錦齋也不幸陣亡。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得不返回桑植、鶴峰邊界休整,王炳南協(xié)助賀龍安定人心、鼓舞士氣,做了大量工作。王炳南一面果斷處理滕樹云、朱炳章陰謀拖槍投敵事件,一面聯系賀龍的大姐賀英為部隊輸送一批軍需品。他還設法安置了傷病員和家屬,減少了部隊的后顧之憂。經過整頓和精減,部隊共91人、72支槍,這部分人員是在幾起幾落中鍛煉出來的精兵強將,可以以一當十,具有很強的戰(zhàn)斗力,為以后的擴軍發(fā)展提供了干部基礎。
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得到中共湘鄂西特委的支持和配合,逐漸打開湘鄂邊境的革命形勢,部隊迅速發(fā)展到700多人,攻占鶴峰縣城,建立聯縣政府,并向龍山、宣恩、五峰開辟新的根據地。1929年3月,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改編為工農紅軍第四軍。王炳南擔任紅四軍第一路指揮,下轄5個團。7月,他率部參加了南岔、赤溪河戰(zhàn)斗,連戰(zhàn)連捷,在創(chuàng)建湘鄂邊、湘鄂西蘇區(qū)的斗爭中發(fā)揮了重要領導作用。
在敵人調集2萬兵力“圍剿”根據地時,紅四軍迫于敵強我弱的態(tài)勢,決定撤出桑植、鶴峰,轉戰(zhàn)破敵。誰知第五團團長叛變投敵,為了追回被叛徒脅裹的部隊,王炳南立即率部追擊,途中陷入敵李覺部的包圍。經過一晝夜的激戰(zhàn),紅四軍第一團團長賀桂如、第四團團長陳宗瑜犧牲,王炳南率余部沖出重圍,之后為犧牲的烈士舉行了追悼大會。
1930年5月,紅四軍主力東下洪湖,與紅六軍在公安會師,成立了紅二軍團。紅四軍改稱紅二軍,王炳南任第二軍第四師師長,率部參加了鞏固發(fā)展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一系列戰(zhàn)斗:在津市擊潰敵羅效之部,繳獲甚豐;并設計收編甘占元、張軒二部3000人,壯大了紅軍的力量。
1931年3月以后,紅二軍團奉命改編為紅三軍,并建立湘鄂邊特委和獨立師,王炳南任特委委員兼洪湖獨立師師長、湘鄂邊獨立團團長,擔負根據地反“圍剿”戰(zhàn)斗的艱巨任務。他采取以攻為守、主動出擊、奔襲突襲、“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的戰(zhàn)術,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奪取了一連串戰(zhàn)斗的勝利:在長陽生擒團防頭子伍伯云,收編200人槍;在桑植打援,擊潰敵人1個旅、2個團,繳獲迫擊炮兩門、重機槍1挺;在鶴峰、石門打得進犯根據地的敵人驚恐不安、四處逃竄。10月,任紅三軍第九師參謀長。
1932年3月,紅三軍主力返回湘鄂邊,占領鶴峰,攻下桑植,王炳南復任紅三軍第九師參謀長,后任紅三軍獨立師第一團團長,繼續(xù)參加反“圍剿”戰(zhàn)斗。由于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湘鄂西蘇區(qū)和紅軍中全面貫徹、造成“肅反”擴大化惡果,1933年2月,在紅三軍西進途中,王炳南被“左”傾領導者誣為“改組派”加以逮捕刑訊,繼而于6月20日深夜于鶴峰縣中營鄉(xiāng)麻水村慘遭殺害,時年44歲。隨后,王炳南次子、紅軍營長王蕓生也遇害,年僅20歲。
王炳南不僅是一位忠誠為黨、有勇有謀的紅軍指揮員,而且是一個關心人民疾苦、仁心仁義的無產階級戰(zhàn)士。1930年,他將家中田產主動分配給當地的貧苦農民。他青年時曾學過獸醫(yī),1930年湘鄂邊部分地區(qū)流行豬瘟,他利用戰(zhàn)斗間隙,親自采制草藥,給百姓家的牲畜灌牛藥、治豬瘟,控制了疫病的流行。以至在他犧牲后,湘鄂邊群眾每遇災害、病害,總會奠酒祭拜這位英雄,祈求烈士英靈保佑。
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王炳南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并恢復了他作為紅軍優(yōu)秀軍事指揮員的名譽。1951年,王炳南被鶴峰縣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其遺骸被移葬至鶴峰縣城滿山紅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