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解放軍報 責任編輯:劉上靖 發(fā)布:2025-01-20 06:44:30
到一線對接研究課題
■朱 祥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 芮
2025年1月初,海軍勤務學院研究生學員馬云飛順利畢業(yè),他撰寫的畢業(yè)論文入選學院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
頒獎臺上,馬云飛手捧榮譽證書,深情致謝;臺下,他的導師蔣教授為他鼓掌。
這份成績,來之不易。一年前,確定畢業(yè)論文選題時,馬云飛曾感到迷茫又焦慮:自己提報的多個選題,都被導師以“價值不大”為由打了回來。蔣教授耐心引導他說:“到一線去找找吧!”
“如何讓學員認識到課題的價值?”蔣教授常常思考這個問題。剛開始帶研究生學員時,她自信地認為,幫助學員順利找到研究方向并不是難事。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如果只有“耳聽”,缺少“眼見”,切身體會不深,很難在腦海中描繪出部隊實際需求的“畫像”。思維與實踐脫鉤,往往導致學員對課題產生認知偏差。
面對學員的困擾,蔣教授意識到,做學問要有參與感和體驗感。于是,她努力尋找機會,帶領學員參與實踐活動,探索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那次,蔣教授帶領馬云飛來到海軍某部調研。剛下飛機,一股熱浪涌來,不過幾分鐘,他們額頭就滲出一層細密的汗珠。
抵達部隊后,他們發(fā)現(xiàn)戰(zhàn)士們正在進行器材搬運作業(yè),便留心觀察。倉庫內,一件件器材整齊擺放在自動行走設備上,出入庫搬運很方便,倉庫建設管理水平也很高。
感嘆倉庫工作井然有序的同時,蔣教授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雖然出入庫運輸過程流暢,但這些器材如何打通便捷上艦的“最后一公里”?
管理倉庫的一名戰(zhàn)士解釋:“我們的任務是負責將器材運送到艦艇旁。器材運上艦艇,需要專門的人員完成?!甭犃T此言,蔣教授立即帶領馬云飛轉場來到碼頭。
這時,器材已經運送到距離艦艇不遠處的場地上。只見戰(zhàn)士們正在徒手把器材一件件搬運到距離地面十幾米高的艦艇上。烈日當空,豆大的汗珠順著他們黝黑的臉頰不斷滑落。
“倉庫內的機械化作業(yè)如何對接末端的上艦作業(yè)?如何改進人工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提高總體保障效率?”看著眼前的場景,馬云飛向導師提出疑問?!斑@正是你要深入研究的課題?!笔Y教授回答。
帶著問題,馬云飛繼續(xù)展開深入調研。幾天后,他收集到許多寶貴數(shù)據(jù)和一手資料。
“躬身實踐對我的鍛煉是多方面的?,F(xiàn)在,我不僅對課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學會更加理性地判斷課題的價值?!瘪R云飛說。
到一線去尋找課題——答案,在行走的腳步里。
臨別之際,蔣教授對馬云飛說:“畢業(yè)是新的起點,部隊保障一線還有更多新課題等著你去鉆研?!?/p>
一位軍校教員的“課題地圖”
■朱 祥 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 芮
海軍勤務學院某系教員正在授課。解放軍報特約記者 李芮攝
走進海軍勤務學院某系蔣教授的辦公室,一張地圖映入眼簾。蔣教授拿起筆,在不同地點之間畫上一條條弧線后,欣慰地點點頭。
看著這些弧線,蔣教授告訴記者:“部隊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就是我們科研的課題。這張圖上每一條弧線背后,都關聯(lián)著一個課題。”
每一次出發(fā),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又一次調研結束,蔣教授馬不停蹄趕回辦公室,開始撰寫調研報告。從教30年,她多方奔走調研,為海軍軍事物流學科建設夯實基礎。
“以部隊需求為牽引,多走一步、多看一眼,就能對科研多一點啟發(fā)。”蔣教授談及到某潛艇部隊調研的一次經歷。
寒風凜冽,漫天飄雪,某軍港碼頭運輸車來來往往,兩艘潛艇靜待出征。蔣教授拿著筆記本,一邊觀察一邊記錄副食品裝載情況。
突然,一陣大風吹來,一個紙殼箱的紙板被風掀起,突如其來的響聲,吸引了蔣教授的目光,她開始仔細打量這個箱子。
紙箱里,整齊擺放著幾桶食用油。箱體看似不大,但要通過潛艇的艙蓋,看似并不容易。
“即將上艇的物資,為什么要用紙箱整體包裝?紙箱用完如何處置?”一連串的疑問浮現(xiàn)在蔣教授的腦海。
一只箱子事小,可它反映的問題不?。翰豢紤]物流末端需求,會導致保障效能降低,低效的保障系統(tǒng)必然影響戰(zhàn)時保障能力。
蔣教授問:“物流究竟是什么?”官兵答:“物流就是快遞……”
這個答案讓蔣教授意識到,官兵們對軍事物流的認識并不清晰。于是,她進一步組織部分艦艇部隊官兵參加問卷調查和討論交流。
“倉儲,就是把物資儲存在特定倉庫”“運輸,就是把物資運送到指定地點”……調查和討論顯示,不少官兵對物流的認識還停留在初級階段。
他們有的認為,物流是后勤的小事情,沒必要過分關注;有的認為,物流是上級負責的事,基層不必操心;還有少數(shù)人認為,物流就是“供給側”和“需求側”有效銜接。
“戰(zhàn)略轉型需要理論先行,沒有先進的理論作支撐,發(fā)展無從談起?!笔Y教授說,物流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不能把物資的包裝、儲存、運輸、搬運等環(huán)節(jié)割裂開。廣大官兵只有理解和接受軍事物流的科學理念和底層邏輯,才能達成共識。
“理論是行為的先導。海軍軍事物流理論對海戰(zhàn)場物流體系建設至關重要。”隨后,蔣教授把調研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梳理研究,并剖析原因尋找解決辦法,為部隊建設發(fā)展提供支撐。
下部隊越多,走得越遠,思考越深入。一天,教研室領受上級調研任務:了解當前冷鏈物流現(xiàn)實情況,并對相關保障進行優(yōu)化。
幾天后,蔣教授帶領團隊踏上一艘運輸冷鏈物資的貨輪。
為了使給養(yǎng)物資保持新鮮,運輸過程中需要時刻關注冷鏈情況。航行過程中,蔣教授最關心的是冷鏈集裝箱溫度監(jiān)測任務。
夜幕降臨,又到了新一輪監(jiān)測時間,她跟隨船員來到甲板。海浪聲聲傳入耳畔,她小心翼翼地扶著甲板上的鐵鏈,仔細抄錄當時集裝箱上的溫度。
雖然只是記錄一串數(shù)據(jù),這一操作卻不輕松。一層,兩層……抬頭望去,夜色中一摞摞集裝箱層層疊疊。
這次夜間溫度監(jiān)測,讓蔣教授冒出一身冷汗。呼嘯的海風和洶涌的海浪,讓人腳步不穩(wěn),但她的思維分外清晰:“當前,冷鏈物流中部分環(huán)節(jié)對人工依賴程度過高。如果遇到雷雨等極端天氣,或有其他突發(fā)狀況,開展溫度監(jiān)測作業(yè)將更加困難?!?/p>
“加裝智能溫度監(jiān)測系統(tǒng)、更換智能新型冷箱、利用遠程智能讀表工具……”回到船艙,一場碰頭會立即召開。蔣教授提出的建議成為調研報告的重要素材。
“每一次出發(fā),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币钊涨宄?,海面風平浪靜,幾只海豚在船邊追逐戲水。蔣教授拿起相機,記錄下這動人一刻。
離保障一線越近,離解題答案也就越近
蔣教授辦公室里這張?zhí)厥獾摹罢n題地圖”,不僅標定著她和團隊奔走調研的足跡,更記錄著一個教研團隊的“向戰(zhàn)行程”。
對研究生學員而言,順利完成學業(yè),畢業(yè)論文是關鍵。可就是這樣一篇論文,讓研究生學員師新強一度感到迷茫。
那年,陸軍某部助理員師新強考入海軍勤務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然而,從陸地到大海的“跨界”研究并非易事。由于對海軍了解不多,師新強在論文選題環(huán)節(jié)頗費腦筋。
“想要快速成長,就要善于在實踐中尋找答案。通過直接觀察、實踐獲得一手資料和數(shù)據(jù),是撰寫論文的基礎?!睂熓Y教授告訴師新強,做科研不能無中生有、閉門造車,只有親歷親聞親為,才能做出扎實的科研成果。
于是,師新強一有機會就跟隨導師到部隊調研。那天,兩人風塵仆仆趕到某物流園區(qū),看到即將裝上貨輪的一個個集裝箱,像座座大山橫亙眼前。不遠處的分揀貨場里,工人們正在進行裝箱作業(yè)。
載運集裝箱的車輛緩緩駛入場內。月臺上,一輛輛叉車熟練地來回穿梭,將打包好的物資不斷裝上集裝箱。
師新強放下背包,按動計時器,開始相關數(shù)據(jù)的采集活動。不一會兒,他的目光被一群人吸引。原來,是幾名工作人員因為物品的預冷溫度爭辯起來。
走近一看,師新強發(fā)現(xiàn):不同物品需要在不同的特定溫度下保存,并且不同物品之間可能存在催化作用。由于集裝箱容量有限,有時很難完全實現(xiàn)所有物品的理想裝載。
幾天后,師新強了解清楚了相關的作業(yè)情況。此時此刻,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問題也逐漸清晰。
在蔣教授的指導下,師新強頭腦中慢慢建立起課題研究思路:“實地調研讓我受益匪淺,看到了尋找對策的路徑?!?/p>
一年之后,這篇以真實案例和海量數(shù)據(jù)為基礎撰寫的畢業(yè)論文,被評為“全軍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
“探究問題的本質,才能快速得出最優(yōu)解?!笔Y教授坦言,想要加快學科建設,需要不斷尋找并解決新問題。
李教員剛加入蔣教授的科研團隊,就被派到機關代職鍛煉。一開始,李教員有些不理解:“最能掌握實際問題的地方,不應該是基層部隊嗎?為什么要派我到上級部門代職?”
一個月后,李教員明白了蔣教授的良苦用心:“作為統(tǒng)籌部門,機關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基層部隊的總體問題?!?/p>
在機關工作一段時間后,李教員全面接觸到各級亟待解決的困難,尋找問題的效率明顯提高。
尋找問題的途徑多種多樣。兩年前,海軍勤務學院與海軍機關對接,現(xiàn)代軍事物流體系和現(xiàn)代資產管理體系業(yè)務培訓班順利開班。
與以往的培訓班不同,這一次,參加培訓的學員大都帶著問題而來。
“物流是一張巨大的網,想要理清軍事物流各環(huán)節(jié)關系,需要具備全局視角?!笔Y教授認為,培養(yǎng)物流思維需要學員俯瞰整個流程,塑造新的學科理念。
培訓中,蔣教授與學員積極交流,匯總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通過解讀政策法規(guī)、探討前沿知識、進行實踐教學等方式,拉直他們心中的問號。
培訓班結業(yè)時,來自海軍某部的一名學員在交流發(fā)言時說:“物流是動態(tài)流動的過程。要想把體系建設好,需要改變原來‘一令一動’的工作模式?!?/p>
“為基層部隊答疑解惑的同時,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更多具體問題。”蔣教授說,“離保障一線越近,離解題答案也就越近?!?/p>
任務就像火車頭,既提供動力又引領方向
“課題地圖”上顏色各異的地點背后,是海軍軍事物流學科建設里諸多熱點與重點。心中裝的事業(yè)藍圖越來越宏大,步履“描繪”出的地圖也越來越寬廣。
“如何高效快速處理艦艇餐廚垃圾?”一天,蔣教授備課時,接到了海軍某部一個咨詢電話。
廢棄物處理,是綠色物流的重要內容。她思考片刻,給出了一個初步建議。
一段看似輕松的“快問快答”,離不開蔣教授對學科建設發(fā)展的敏銳目光和不懈努力。
綠色物流是當前軍事物流領域頗為熱門的話題。這個概念最初闖入蔣教授視線,源于多年前艦艇官兵的一次提問:“執(zhí)行遠海任務,如何降低對資源的消耗?”
彼時,海軍軍事物流研究還處在起步階段?!昂\娮鳛閼?zhàn)略性、綜合性、國際性軍種,綠色發(fā)展是其建設發(fā)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笔Y教授認為,綠色物流具有十分廣闊的研究空間和前景。
調研結束后,蔣教授向上級匯報相關情況。在機關的支持下,她開始了對綠色物流課題的探討。登島礁、上艦艇,她把問題和對策形成助力海軍部隊實現(xiàn)綠色發(fā)展的一份份報告和一本本專著。
實踐出真知——這是蔣教授培養(yǎng)學員的基本理念。一年前,在讀非全日制研究生朱少佳,從某基地完成任務返回海軍勤務學院參加畢業(yè)答辯。
回想起漂洋過海執(zhí)行任務這段經歷,朱少佳坦言:“是蔣教授讓我勇敢邁出這一步。”
那年,朱少佳成為蔣教授的研究生。剛開學不久,他就接到部隊通知:有一個選調執(zhí)行某任務的機會。
朱少佳猶豫了:這次任務機會難得,如果錯過很難再遇上;如果前去執(zhí)行任務,意味著無法按時參與學院的課程活動,勢必影響學業(yè)進度。
“一定要去!”正當朱少佳猶豫之際,蔣教授向他建議,“不但要去,還要帶著任務去,帶著責任去。解決問題,要去實踐中找到答案?!?/p>
一通通電話將朱少佳和導師連接在一起?!笆Y教授常常不辭辛苦為我遠程答疑解惑?!眻?zhí)行任務這段時間,朱少佳的課程沒有落下,他還在蔣教授指導下高質量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撰寫。
一次,學員王帥面對某創(chuàng)新課題一籌莫展。蔣教授建議他換個思路:不要急于求解,先用一個月時間到基層部隊搞清楚問題到底是什么。
“用任務牽引課題研究,可以讓學員緊跟時代步伐,為海軍軍事物流體系發(fā)展和學科建設寫出自己的‘參考答案’。”蔣教授說。
于是,王帥一路輾轉來到南部戰(zhàn)區(qū)某部隊。正巧,這里即將進行物資保障實戰(zhàn)化訓練。
來不及休整,王帥便迅速加入訓練隊伍。起初,他的任務并不難:一邊觀察一邊采集物流信息并進行評估。
幾天后,王帥把觀察記錄的情況梳理好,向蔣教授匯報。采集信息的任務完成后,蔣教授引導他科學分析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布置下一輪任務。
幾個回合后,課題研究的本質和對策,在王帥頭腦中漸漸清晰。
理清頭緒,王帥找到了課題研究的抓手。他一邊持續(xù)追蹤訓練情況,一邊對數(shù)據(jù)進行建模分析,獲取相關控制策略。
“任務就像火車頭,既提供動力又引領方向。”結束一系列任務,蔣教授帶領王帥進行復盤,“在明確的方向下不斷探索,答案才會越來越明朗。”
這幾天,學員謝坤宇帶著蔣教授布置的課題任務,來到北部戰(zhàn)區(qū)空軍某部調研。戰(zhàn)機轟鳴聲中,謝坤宇沉著地觀察一次次起落,一筆筆寫下自己的“參考答案”……
銳視點
瞄準打贏夯實學科建設之基
■石齊全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習主席強調,要堅持把高質量發(fā)展作為各級各類教育的生命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
新時代新征程,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堅持向戰(zhàn)為戰(zhàn)、教戰(zhàn)研戰(zhàn)導向,將軍隊院校科研成果運用于部隊,讓基層一線鮮活案例反哺教學,軍隊院校肩負時代使命,扮演重要角色。
學科建設是強校之基、興院之本,在軍隊院校全面建設中發(fā)揮著基礎性、關鍵性和引領性作用。進入新時代,軍隊院校必須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教育方針,瞄準打贏加快建設新型學科專業(yè),助推為戰(zhàn)育人高質量發(fā)展。
堅持把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作為學科建設的根本指向。這需要我們瞄準新域新質作戰(zhàn)力量建設,深化現(xiàn)代戰(zhàn)爭后勤保障規(guī)律研究,統(tǒng)籌推進軍事后勤理論創(chuàng)新、勤務保障能力升級、新型勤務人才培育。
堅持把培養(yǎng)通曉實戰(zhàn)的師資隊伍作為學科建設的基礎支撐。深刻把握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yǎng)的辯證統(tǒng)一,用教學科研磨礪人才成長,通過鍛造名師大家、跨域組建教學科研團隊等方式,探索“院校+部隊”模式,實現(xiàn)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相互促進、同頻共振。
堅持把內涵建設作為學科建設的重要方法。如何把學科理論與實踐行動融入學科體系建設,將學科建設、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有機結合,是一個重大課題。我們應努力以教學改革、課程建設、育人轉型等關鍵要素為切入點、突破點,優(yōu)化頂層設計,重塑辦學理念,重組學科布局,在學科建設的內涵式發(fā)展中,推動高質量辦學,讓新興學科持續(xù)煥發(fā)新活力、彰顯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