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種力量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曇花一現,它已枝繁葉茂猶如榕樹一般,深深扎根在思想的鋒端和實踐的沃土之上。
1996年,未來學家尼葛洛龐帝的《數字化生存》中譯本出版,引發(fā)了人們對未來世界的憧憬和思考。而彼時中國,互聯網初露崢嶸,“上網沖浪”、“論壇發(fā)帖”還只是年輕人張揚個性、釋放激情的一種生活方式。網速慢、不穩(wěn)定、常掉線,也成為那個時代留給“網蟲們”最經典的記憶痛點。

尼葛洛龐帝的著作《數字化生存》。這本書的流行和傳播對20世紀信息時代的啟蒙、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料圖)
兩年之后,“數字地球”概念應運而生。不久,隨著“數字地球”不斷升溫,“數字社會”“數字城市”等一系列新理念新名詞也像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然而,這是一場完全顛覆以往任何變革規(guī)律的新興革命。與蒸汽時代、電氣時代不同,它第一次為思想與技術提供了真正同臺角力的機會。正如當電腦與電腦之間剛剛從“三吋盤”存儲拷貝關系延伸到細細的一條網線,誰又能真正預知“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

2000年3月18日,在第三屆國際數據通信網絡技術及應用展覽會上,家庭上網成為焦點。(資料圖)
時間進入2000年。剛從國外歸來僅一年多的歐亞科學院院士王欽敏的一則“建設數字福建”建言,引起了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高度關注。在批示中,習近平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重要決策和頂層設計,親自擔任“數字福建”領導小組組長,規(guī)劃了全面建設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智能化的福建發(fā)展藍圖。
“數字福建”由此而生,并因此走上了時代的快車道。

王欽敏接受采訪。(來源:福建新聞聯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