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信息通信基地所屬一營三連戰(zhàn)士朱小華勇救戰(zhàn)友壯烈犧牲,是什么讓這名年僅24歲的戰(zhàn)士置生死于度外,把生的希望“推”給戰(zhàn)友,自己卻血染搶通戰(zhàn)場、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電光石火間的抉擇看似偶然,實際是生死關頭的一種必然選擇。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道——
軍人眼中的家國情懷
犧牲精神,家國情懷的生動注腳
■徐弘源
前不久,筆者輾轉數(shù)千里至粵北大地,采訪某信息通信基地所屬一營三連戰(zhàn)士朱小華勇救戰(zhàn)友壯烈犧牲的感人事跡。在南行的高鐵上,我頭腦中始終縈繞著一個問號:是什么讓這名年僅24歲的戰(zhàn)士瞬間作出選擇,面對側翻的大貨車,置生死于度外,把生的希望“推”給戰(zhàn)友,自己卻血染搶通戰(zhàn)場、獻出了年輕的生命?通過7天的采訪,我漸漸找到了答案。
朱小華勇救戰(zhàn)友,電光石火間的抉擇看似偶然,實際是生死關頭的一種必然選擇。在軍營,朱小華總是以集體利益為重,是戰(zhàn)友們眼中的“暖男”,入伍5年,3次轉崗,每次選擇,他考慮的從來不是“我需要什么”,而是“集體需要什么”。越深入了解,朱小華的事跡越令我感動。從英雄的言行中,我讀懂了軍人的犧牲精神,也讀出了蘊含其中的濃濃家國情懷。
誰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沒有人不珍惜生命,但在國家集體利益和自己的利益這道選擇題前,許多軍人都會像朱小華那樣,毅然選擇前者。軍人因犧牲而偉大。自古以來,“視死忽如歸”“馬革裹尸還”就是軍人崇尚的氣節(jié)與追求的榮耀。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軍人甘為國家、民族和人民而勇于犧牲,這種重于泰山的犧牲,永遠被一個民族所銘記,為世世代代所傳頌。這種犧牲凝鑄為一種精神,彰顯著軍人的價值,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來源。
從戰(zhàn)火紛飛的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砥礪前行的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時期,無數(shù)軍人的流血犧牲、默默奉獻,成就了國家走向繁榮富強、民族走向偉大復興。軍人往往將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連在一起,正如歌曲《為了誰》中唱的那樣:“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在此過程中,軍人作出了巨大犧牲奉獻。這種可貴的犧牲奉獻,也讓軍人的家國情懷具有了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張思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的雷鋒、把大愛融入巴山蜀水的“鐵軍”戰(zhàn)士武文斌、用生命為航母事業(yè)鋪路的“強軍先鋒”張超……一代代革命軍人、一個個響亮名字猶如一座座燈塔,用犧牲奉獻點亮了人民軍隊的歷史星空。
有人說,“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要走向強大、復興,就必然會有人付出犧牲,昨天如此,今天如此,明天也將如此”。公益短片《家國與邊關》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短片中的戰(zhàn)士,他們的青春原本可以有多種選擇,但他們放棄花前月下,放棄膝下承歡,選擇了神仙灣、河尾灘、紅其拉甫等邊關哨所,甘當鉚在邊防一線的“螺絲釘”。軍人之所以能夠贏得全社會尊崇,正是因為軍人用犧牲奉獻回答了義與利這道必答題。戰(zhàn)爭年代,無數(shù)革命先烈為了民族解放、為了人民當家作主不惜拋頭顱、灑熱血,在貪生怕死的“軟骨頭”眼里,他們“傻”;和平時期,戰(zhàn)士杜富國在麻栗坡某雷場掃雷中為救戰(zhàn)友失去雙眼和雙手,戰(zhàn)士張國全在山崩地裂的地震中作出“最美逆行”的英勇選擇,在那些“水晶猴子”眼里,他們“傻”。然而,他們卻“傻”得令人肅然起敬,在祖國和人民需要的時候,他們用最堅定的行動、最無畏的選擇,詮釋了軍人犧牲精神的深刻內(nèi)涵,鑄就了共和國的精神脊梁。
魏巍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中寫道:“親愛的朋友們,當你坐上早晨第一列電車走向工廠的時候,當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時候,當你喝完一杯豆?jié){、提著書包走向學校的時候,當你安安靜靜坐到辦公桌前計劃這一天工作的時候,當你向孩子嘴里塞著蘋果的時候,當你和愛人悠閑散步的時候……朋友,你是否意識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幸福生活來源于奮斗,有奮斗就會有犧牲。正是前輩軍人的犧牲,換來了今天的幸福安寧生活。今天,在和平的天空下,雖然少了刀光劍影,但軍人并未遠離生死考驗,仍要繼續(xù)作出犧牲。訓練場上、救災一線、維和前沿……許多像朱小華一樣挺身而出、沖鋒在前的軍人倒下了,但千千萬萬像他們一樣英勇的戰(zhàn)士還在繼續(xù)沖鋒?!爸袊鵁o戰(zhàn)事,軍人有犧牲”。軍人的犧牲精神,讓軍人成為大寫的人;軍人的犧牲精神,也是家國情懷最生動的注腳。
(作者單位:某信息通信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