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連隊骨干在群里曬曬照片、秀秀幸福,分享些體會感悟、生活軼事、心靈雞湯等等,也沒有引起其他戰(zhàn)士太多的注意,頂多就是大家茶余飯后的談資罷了。
一次,團里召開正規(guī)化管理座談會,團領(lǐng)導點名表揚三連:連隊雖然遠離機關(guān)單獨駐防,但訓練管理科學正規(guī)、井井有條,官兵精神狀態(tài)好、完成任務好……
連長、指導員回到連隊后,馬上召集連隊骨干傳達會議精神,大家聽后心里美滋滋的。散會后,王連長意猶未盡,恰好當時是手機使用時間,于是在“骨干群”里帶頭發(fā)了一個10元錢的紅包,留言“同志們辛苦了”。大家也接龍似的你一元我兩元,玩得不亦樂乎。
“班長,玩啥呢?這么嗨!”看到班長王偉樂呵呵地不停戳手機,戰(zhàn)士張林湊了過去。“搶紅包呢!”王偉頭也沒抬。
看著班長愛搭不理,張林心里不由有些“小失落”。私下里,他與班里戰(zhàn)友聊起這件事,沒想到,大家對此早就有看法:“連隊為啥不拉我們?nèi)肴??”“一個連的兵咋還分親疏遠近?”“這不把我們和連隊骨干隔開了嗎?”……
“骨干群”成了“離心墻”,多少讓連隊骨干始料未及,更讓他們意想不到的是,張林竟通過政工網(wǎng)兵情熱線,把事情捅到了基地首長那兒。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封舉報信,而是一封建言信。張林在信中寫到:“尊敬的首長,我是通信團一營三連戰(zhàn)士張林,我們連有個‘骨干群’,雖然平時便于連隊骨干們溝通交流、深化感情,但無形中卻拉開了他們與連隊其他官兵之間的距離,我覺得這也是一種離兵現(xiàn)象……”
事情真相大白。了解原委的工作組回到機關(guān)后,沒有上綱上線打板子,而是交由連隊自己處理。連隊骨干進行了深刻的檢討反思和廣泛的討論交流,有人認為:建了一個群,寒了不少戰(zhàn)士心,這樣的群應該取消。有人力挺:“骨干群”是一個很好的輔助手段和交流平臺,不能因噎廢食。討論過后,意見趨向一致:大家反對的并不是微信群本身,而是因為“骨干群”導致的官兵關(guān)系疏遠。
隨后,三連“連隊群”應運而生,全連官兵紛紛主動入群,分享訓練、學習、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和成長點滴,時不時發(fā)個表情包,好心情一起共享,煩惱事共同分擔,“連隊群”已然成了連隊“加油站”。同時,“骨干群”也更加“紅火”,通過“連隊群”掌握了解官兵思想動態(tài)后,骨干們在群里暢所欲言、建言獻策,提高了連隊管理效率?!按笕骸边B著“小群”,群里群外其樂融融,官兵關(guān)系更和諧更緊密了。
莫要那邊建起群,這邊脫了群
沒想到一個“骨干群”卻照出了心理距離,無形中疏遠和冷落了戰(zhàn)友感情。細思之,戰(zhàn)士“舉報”這個群,本意并不在于“散群”,而在于“入群”;他們不排斥“小群”,卻排斥“脫群”。
莫要那邊建起群,這邊脫了群。在部隊建設中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借微信群等新型社交網(wǎng)絡走近青年官兵,傾聽兵言兵聲,了解兵心兵事,這本是好事。但好事就當辦好,倘若考慮不周、方法不當,把微信群建成“私有領(lǐng)地”甚至“小圈子”,在官兵之間人為立起“隔離板”“離心墻”,則會收到反效果、產(chǎn)生負能量。
好在三連亡羊補牢,用“連隊群”這個大群,連起了“骨干群”那個小群,重新叩開了官兵的心扉,融洽了官兵關(guān)系。這件看似不大的小事也啟示我們,連隊是個大家庭,只有充分發(fā)揮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官兵同心、上下協(xié)力,才能形成抓建連隊的“最大公約數(shù)”,讓連隊建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
(火箭軍某團政委 馮曉永)
本文刊于解放軍報2017年6月14日
“基層傳真”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