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紅軍!”
上世紀80年代初,內蒙古自治區(qū)主要領導在參加中央工作會議時,找到了空軍領導,希望空軍部隊能協(xié)助他們在內蒙古進行沙漠飛播種草試驗,以改變當地沙化嚴重,牧場逐漸被吞噬的現狀。
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是國之大事,牧民的生計更是頭等大事??哲婞h委一聲令下,部隊迅即行動,由時任副團長陳銀誠帶隊飛赴鄂爾多斯高原。
草原對于牧民而言如生命般重要,沙漠卻日復一日無情吞噬著草原,能放牧的地方越來越少,生態(tài)越來越脆弱,原本美麗的家園變得蕭瑟荒蕪。飛播官兵們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人進沙退!再難再險也必須飛好,為群眾種下一片肥沃的新草場?!?/p>
困難接踵而至。首先面對的就是起飛降落問題,由于臨時機場是“土跑道”,跑道短、土質松軟,給飛行安全帶來一定壓力。官兵們集智攻關,在跑道受力最大的地方——起飛、著陸點墊上鋼板,每一次飛行都是對飛行員的考驗,必須格外小心。
高原的風就像草原上的野馬一樣不羈,讓人摸不準規(guī)律。很多時候,起飛時風和日麗,剛一到作業(yè)區(qū)就狂風大作,只好中途返航,著陸沒多久,風又悄悄停了,讓人哭笑不得。有時突然飛沙走石,連日不止。一次,陳銀誠在機場指揮飛播時,突然發(fā)現西北方向天空出現巨大的黃色云團,當即命令正在飛播的飛機低空高速返航,沙塵暴如猛獸般緊追著。最終,飛機跑贏了沙塵暴,安全返航。幾乎在停穩(wěn)的同時,風沙呼嘯著劈頭蓋臉撲來,機場所有人一起動手,趕忙用輪擋、繩索固定,可飛機還是被吹得七搖八晃,官兵們直接登上機艙,用身體壓住飛機。
由于當地降雨少,為了搶在短暫的雨季前把草種全播下去,飛播團隊經常是一天里接二連三地飛播,和任性的天氣“捉迷藏”。哪怕只有一兩個小時的好天氣也絕不放過,哪怕只飛一兩個架次也抓緊飛播。要是運氣好,趕上有一整天的好天氣,飛播人就持續(xù)作戰(zhàn),太陽不落,飛機不停。
熱情好客的草原人,被飛播官兵的忘我精神深深感動,認定他們就是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的好兄弟。林業(yè)局的同志千方百計為官兵改善伙食,考慮到當地水源含鹽堿量大,有人水土不服、拉肚子,就定期給官兵們送汽水喝。老鄉(xiāng)們還經常義務為飛機裝種子,幫助維持機場秩序,休息時和官兵一起唱歌跳舞,與飛播隊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鄂爾多斯高原毗鄰陜北,當地流傳著很多革命年代的故事,老百姓們對紅軍有著深厚感情,數十年來一直念著紅軍的好。在他們看來,開著飛機來這里拯救草原的空軍飛播人,就是當年那支帶領他們實現解放、重獲新生的紅軍呀!
臨別那天,許多牧民策馬而來,一聲高過一聲地呼喚著:“紅軍!紅軍!紅軍……”
革命旌旗代代紅,飛播治沙惠民生!
(蘇延強、賈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