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途少年與武警官兵的不了情
——武警杭州支隊執(zhí)勤三中隊官兵傳承雷鋒精神的一段故事
■陳志法 周 祥
2018年2月23日上午,一個中等個頭兒、身材消瘦、面孔黝黑的小伙子來到武警杭州支隊執(zhí)勤三中隊營區(qū)大門口,面露羞怯地往里張望著。哨兵一眼就認出了他,熱情地向他打著招呼,并讓戰(zhàn)友把他接到中隊。
這名小伙子,就是3年多前因迷路而陷入困境,隨后被中隊官兵收留照顧的浙江衢州男孩——徐浙云。事情追溯到2014年7月11日,當時才13歲的小浙云騎著一輛收廢品的三輪車在營區(qū)門口逗留。任憑中隊戰(zhàn)士如何詢問,他也只字不提。第十七屆“中國武警十大忠誠衛(wèi)士”、時任該中隊中隊長的劉超發(fā)現(xiàn)這孩子衣冠不整、面容憔悴,感覺不對勁,連忙讓戰(zhàn)士把他帶回中隊,并讓炊事班做了一頓可口的飯菜給他吃。而后,劉超讓小浙云洗了澡,又找來干凈的衣服為他換上。戰(zhàn)士們陪他聊天解悶兒,像親兄弟般關(guān)懷照料他。看到武警大哥哥對自己如此熱情,小徐打消了疑慮,話匣子也打開了。原來,患有先天性輕度智障的小浙云在家里不太聽爸爸的話,有一天,他被爸爸罵了一頓,一氣之下,就獨自離開家。了解到這一情況,劉超立刻聯(lián)系了小浙云的的爸爸。次日上午,徐爸爸經(jīng)過長途奔波趕到中隊,當看到兒子在床上安然入睡的樣子,他懸著的心終于放了下來,抱著“失而復得”的兒子喜極而泣,對中隊官兵連聲道謝。
十幾天后,徐爸爸專程帶著錦旗來到中隊,將一面繡有“助人為樂解人民之憂,高尚美德彰軍人本色”的錦旗送到中隊官兵手中,對官兵們傾情救助離家出走的兒子表示由衷的感謝。徐爸爸激動地說:“是武警官兵樂于助人、為民解憂的高尚美德,讓他找到了離家出走的兒子。”
3年多來,小浙云每年都會抽時間趕到中隊看望官兵,有時候在家里鬧情緒、不開心的時候,他也會搭乘公共汽車來到中隊找官兵們傾訴。中隊官兵也經(jīng)常給小浙云寄去一些衣物和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還時常給他寫信,勉勵他努力學習,長大后做一個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
傳承雷鋒精神,熱心服務(wù)群眾,這是該中隊歷代官兵一直堅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歷年來,代代守橋官兵自覺踐行“人民給我一分情、我還人民十分愛”的衛(wèi)士本色,積極建設(shè)駐地,赤誠服務(wù)人民,先后救助落水群眾343人,送返167名迷路兒童,資助226名失學兒童,幾十年如一日照顧4位孤寡老人,這些事跡在駐地傳為佳話。中隊兩次被共青團中央命名為“全國青年文明號”,多次被武警部隊表彰為“學雷鋒先進集體”、被杭州市表彰為擁政愛民模范單位。
新時期,中隊的任務(wù)從過去以守橋為主拓展為現(xiàn)在的同時擔負各類臨時勤務(wù),但官兵們一心為民的宗旨始終不變,他們用實際行動繼承和發(fā)揚雷鋒精神,讓文明火種播撒四方,始終做到駐一點紅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