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只有詩和遠方,還有家國和邊關(guān)
■浪萬鵬
幾乎每個男生兒時都有一個軍旅夢,我也不例外。
2007年夏天,我參加完高考,又通過一系列考察程序,如愿收到了軍校錄取通知書。在那個懵懂的年紀,軍人需要擔當什么,我只有從影視劇中得來的模糊印象。此后至今,12年的軍旅生活,4000多個日日夜夜,走過天南海北的一座座軍營,我的答案才逐漸清晰起來。
2010年8月,一場突如其來的特大泥石流襲擊了甘肅省舟曲縣城,一夜之間,百姓房屋被毀、親人罹難。當時,正值大三暑假,我看著時時更新的災(zāi)情,一個強烈的念頭在心底萌發(fā):我要去災(zāi)區(qū)。
和家人商定后,我打起背包出發(fā)了。在災(zāi)區(qū),我和其他志愿者一起,每天做些協(xié)助衛(wèi)生防疫、登記統(tǒng)計信息資料、搬運救助物資等瑣碎而具體的事情,看著身上穿的迷彩服,不時就有鄉(xiāng)親拉著我的手說:“感謝親人解放軍……”
在月圓村的一個受災(zāi)安置點,兩名戰(zhàn)士負責近百名鄉(xiāng)親的一日三餐。其中一個只有19歲,皮膚曬得黝黑。他說:“我是一個炊事員,也不知道怎么安慰他們,我只能努力做好飯,讓他們吃好,有勁兒重建家園?!?/p>
由于道路阻斷,他們每天凌晨4點多就要起床,從10多公里外的宿營地把當日的食材背回來,一天只休息4個小時??粗鴳?zhàn)友們從早到晚忙碌的身影,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充盈在我的內(nèi)心。
軍校畢業(yè)后,我先是去了作戰(zhàn)部隊,后來到機關(guān)工作。一次次的崗位變換,一次次的任務(wù)磨礪,讓我讀懂了那個19歲炊事兵平淡話語的力量:軍人的擔當,就是站好自己的每一班崗。
康西瓦烈士陵園,矗立在喀喇昆侖高原海拔4280米的地方,陵園里長眠著100多名烈士。而在海拔5120米的地方,坐落著全軍海拔最高的機務(wù)站——紅山河機務(wù)站。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年,央視攝制組來到紅山河機務(wù)站采訪。令央視記者分外好奇的是,無論屋里屋外,上士張定燕總戴著一頂軍帽。在室內(nèi)拍攝時,記者想請他摘下帽子,張定燕不好意思地說:“頭發(fā)快掉光了,不太好看。”由于高原缺氧,不到30歲的張定燕幾乎謝了頂,因為擔心父母見了傷心,他甚至從不主動提探親休假的事兒。
后來,在一次訪談中,有一位大學(xué)生問他:“條件那么苦,你后悔嗎?”張定燕平靜地回答:“我們每次上山都要經(jīng)過康西瓦烈士陵園,那里安葬著100多名烈士。我不止一次看過他們的墓碑——大多十八九歲,為了保衛(wèi)祖國,他們已經(jīng)在雪域高原長眠了幾十年。問我后悔不后悔,在那里就能找到答案?!?/p>
我問自己軍人的擔當是什么?一個個戰(zhàn)友的面容閃現(xiàn)在我眼前。在帕米爾高原的紅其拉甫邊防連門前,我看到這樣一句話:把心安在高原,把根扎在邊關(guān)。放眼祖國更加遼遠的邊疆,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灣、海拔5418米的河尾灘,最低氣溫達-60℃的伊木河,大雪封山7個月的詹娘舍……2.2萬余公里的陸地邊防線上,每一處都留下了中國軍人的腳印。
當我乘著思緒的航船,矚望風雷激蕩的時代,眼前浮現(xiàn)出一代代青年官兵的畫面。他們拋頭顱灑熱血,上高原守邊關(guān)……青春的畫卷上印刻下他們擔當?shù)纳碛啊?/p>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有的歲月靜好,有的負重前行,有的放飛自我,有的心系家國。軍人的青春,寫滿了家國和邊關(guān),盛滿了使命和擔當。